有自家男人对自己好了才有底气,有底气了才能大方得起来。
胡惠英转头就跟高明远讲:“周正全这娃儿啊,算是苦尽甘来了,有个能给操心会过日子能立得住的媳妇,日子肯定会越过越好的。”
高明远比她想的多“说容易其实也不是一件多容易的事情,这人过来了,户口跟过来了,土地却没跟过来。要是早上几个月过了门,刚好这边还能划一个人的土地,这会儿是分不上了,家里面两个人的地,三个人吃饭,还后面要交三个人的提留款,还要供一个学生,是挺不容易的。这要是过上一年半载再怀上一个,就更不容易了。”
“说是这么说,日子都是人过出来的,办法都是人想出来的。过日子不是光有力气就行,那得有计划用脑子去过,不然的话要照这么说哪家日子能好过?”
胡惠英是挺看好李小霞这小媳妇的。也就是命不好,投胎没投好,这倒是跟周正全差不多。两个人处境一样,起码有惺惺相惜之感,但凡别作死,总能好的。
这倒是让高明远有些意外。
这刚刚一到家,高明成就来了,跟两口子打听高青峰。
高明远还说走的时候没帮着带东西,怕是要怄气,不管真的怄气没怄气,这会儿脸上倒是一点都没看出来。
什么能说什么不能说两口子心里都有数。
闲谝了几句胡惠英就去忙了,留兄弟俩一左一右的坐在门墩上说话
。
高明远跟他说话向来不绕弯子,直截了当的开口:“上回你不是去了吗?情况就是那么个情况,满月酒离过年也没过多久,一点时间能有多大变动。要是不放心啊,就打个车票再去看看,顺便也给带点粮食过去。这春兰她们娘几个的地都在家里了,这边给带点粮食去,他们那边也少花钱买一点,青峰的负担也能轻一点。”
高明成伸手搓了搓自己那已经有了好些褶子的脸:“我也是这么打算的,不过眼下没打算去。等到麦子收了,洋芋挖了,刚好给他们送点新粮去。”
高明远点头:“这样也能行。我们这当父母的,总是要盼着后辈人好才行。这青峰有正式工作,在我们大队也没有几个能比得上的。春兰跟着过去也是好事,年轻人,两口子总不能一直分开。男人说媳妇不仅仅是为了传宗接代,还是想有个家。下班之后回来屋里灯是亮的,有口热乎的饭吃,有个人说话,小娃儿都在面前,这才叫日子。不然一边一个,三五个月见一回那叫啥?”
高明成点点头没说话。
高明远继续叨叨:“别人不说,就说我们屋里,这都过了大半辈子了,你嫂子这一去城里,我就总感觉家里空荡荡的不一样了。”
高明成道:“你那都不叫个事,嫂子也不可能一直在城里,两个娃儿能上学了她就回来了。再不行你也去城里,青阳跟阿茶他们条件
好,还能养活不了你?”
“说的这话?”高明远看了他一眼:“我有手有脚的还需要别人养活?我这自己养活自己大半辈子了,还能因为娃儿大了我就残废了不能动弹了,需要他们来养活?”
高明成道:“不然养儿养女图了个啥呢?”
高明远看着远处的山:“图啥,图儿孙满堂,图后继有人,香火传承。”
“年轻人有年轻人的难处,当爹娘的永远是当爹娘的,娃儿在咱们跟前永远都是娃儿。不管啥时候,我们都该比他们想的长远些。自己生的自己不包容不体谅咋弄?能帮一把就帮一把,帮不了也尽可能的不要给添麻烦。人活一口气,还活一张皮。自己但凡能动弹,就不能跟瘫痪了似的当累赘,那样的日子有啥过头。”
这些话是他真心实意的话,高明成能不能听进去他不知道,听不进去他也没办法。人一辈子从生下来就各有各的路要走,谁也不能代替谁。
胡惠英在家呆了几天,等到胡家老太爷烧了头七,收拾了收拾,第二天就打算去城里了。学生马上要开学了,一开学高青阳也没有时间,她不能再耽搁了。
不过在走之前她打算再去高青红那一趟看一眼。
上回胡家老太爷去世高青红也去了的,就最后埋的那天去的,急急忙忙的也没有说多少话,有些话人多的场合也不好说。
这会儿都还没正式开学,石头也在家。
高青红是个
过日子很拼的人,家里喂了十几只鸡,这回也去逮了两头猪儿子回来。不需要挣工分交任务了,石头上学早晚的都能去割猪草,毛蛋带着丫丫提个篮子这扯一点那扯一点,两个猪的话完全能供住。她一个人忙着地里面,李光生早晚的抽时间再给搭把手,也不是转不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