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妙华看穿了村里这些所谓亲戚的嘴脸,更何况她要是带了大姐,大姐现在可是方家媳妇,那杨家这边的人又要怎么说怎么闹?何况她也明白了,大姐说心好吧有时候心是挺好的,但终归还是个糊涂人,跟她合伙,最终绝对会扯上方家那一大家子,那都是麻烦。
还不如那边都不找,就找苗彩云,这个女人独门独户的没那么多乱七八糟的牵扯,为人也厉害,镇得住场子。
关键真以为人家就是白拿好处的了?一开始杨妙华送到县城去的菜,还是人家友情赞助的,对,纯赞助,没收钱!当时人就说了:“我一个女人家的带两个娃儿也见不到几个钱,供销社的东西又贵来,都要票儿,这些菜也换不到啥子好东西,你要拿去就拿去,能换个肥皂啥的就换,换不到就算了,就是几颗菜,我们也吃不了好多。”
那时候杨妙华还挺不好意思,不想让人吃亏就给人支招这么多菜不如腌榨菜,更好保存也更好吃下饭。她都是事后才明白,人家哪有那么憨厚,纯粹就是觉得她一个能往县城跑还能跟城里人拉关系的可以结交。
就这样的眼光,杨妙华想不找她都很难啊!
可惜看不穿的就是看不穿,杨妙华早已经大踏步往前走了,杨招娣却还觉得这是当年那个啥也不懂事事都得听她话的小妹妹,只觉得自己一颗心全被辜负,更埋怨这个妹子果然就是
头没有感恩之心的白眼儿狼。
这不,明知道妹子要去省城,她也没去提一句帮对方照看家里啥的。
好在杨妙华本也没指望她,倒不是说姐妹情分就真的生疏至此,而是她看到大姐挺着大肚子还干那么多活,自己又确实不可能给她想要的那些好处,当然就不好意思再麻烦她。所以她家俩娃都是托付给林大娘的,至于家里的家禽都托付给邻居帮忙喂食照看了。
是的,没看错,就是邻居三婶娘李桂花。
听来有些不可思议吧,之前杨妙华在生产队大闹一通杀鸡儆猴,隔壁邻居自己撞上来成了那只鸡,两家当时吵得那个样子,仿佛都能老死不相往来了,事后也确实,两家长达几个月都没说过一句话,迎面相遇李桂花都能把头扭一边,恨不得再啐上几口。
就以李桂花那德行,更是没少到处去说赵福安两口子的闲话,以前那些什么克父克母之类的就不用说了,还凭空又编造了一些出来,有些话叫听的人都觉得难以忍受。
也就是杨妙华自己忙着,再想想对方那自留地被折腾得一塌糊涂的模样,都是庄稼人,晓得对方心里有多不痛快,要抱怨要怎么的爱说说就说两句,反正自己也不会少两块肉。就这样,才没有让冲突升级。否则要以杨妙华上辈子到老了的时候那脾气,哪怕对方算是长辈,被人那么到处闲话甚至辱骂,也是要跟她直接干上
一场的,说不得那就又要大家齐聚晒谷场好好演一场撕X大戏了。
即便如此,就他两家,在红旗五队大家看来那也是彻底撕破脸了,而且是破得不能再破,都没法再随便粘巴起来的那种。可这世界上,啥话都不能说太满,更不能说太早。
这不,杨妙华一开始收蝉蜕,李桂花那么一个见着她就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睛,连对那么小的赵兰珍都要哼哼几句的,竟然笑着上门来了。当然,也没人那么厚脸皮真能完全自己打脸的,人也不是直接上来的,选了个下雨天,那天杨妙华刚好跑河口公社去了,天冷淋雨容易感冒,只能等雨停了再赶回来。然后李桂花就很热心地帮他们把挂在外面的衣服收了,又帮忙把鸭子赶了回来。虽然吧,其实这些鸭子根本不用人驱赶,早就养熟了,跟老马识途一个道理,变天了自己就往家跑的。但人家不就是想要这么一个台阶吗?
杨妙华要在生产队收蝉蜕,就不能只用泼妇那一套,为人还是要圆融一些,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嘛。人家作为长辈都这么主动了,她哪还能高高架着?
所以两方就这么客气一番,一笑泯恩仇了。之前的事儿谁也不提,倒是又成了彼此照顾的好邻居了。
所以说,那句话咋说的,这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虽然残忍,但真就是现实。而对他们
小老百姓来说,又没有什么解不开的生死大仇,有共同利益,那就得饶人处且饶人,大家一起赚钱就对了。
之后李桂花一家的蝉蜕也拿过来卖,有时候还跟杨妙华一起到孙家去请孙菁菁用缝纫机帮忙缝补,如今杨妙华要去省城,已经算是出远门了,她可不就得帮忙照看一下。
对杨妙华来说呢,孩子自然是托付给林大娘放心,但是家就在这里,家禽那么好几只呢,总不能也赶人孙家那边去吧?而且除了家禽,这屋子还是得有人看着的。
这年头民风说淳朴呢也淳朴,但是人穷了,也什么事儿都干得出来。别的不说,生产队还是有些二流子啥的,就一天到晚不好好下地干活,总想着到处小偷小摸。以前杨妙华也不用担心,他们家那真是穷得没眼看,现在都知道她收蝉蜕,十里八乡传遍了,虽然都不知道她到底挣了多少,可毫无疑问,在大家眼中,杨妙华家现在绝对是有钱的。那些个二流子就瞅着没人了好进门去偷摸点东西,没人捎带着盯上一眼真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