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妙华觉得自己必须要说一下了:“那个,彭五叔这事儿可不是这样啊,你们可别听彭二姑那边的乱说,明明是她家穷日子过不下去,自己主动把两个瘦斤斤的娃送过来彭五叔家里。谁不知道五叔五婶儿能干日子过得好,就是前好几年嘛那也是在生产队数一数二的人家,她把娃送过来,说好了是过继给五叔五婶儿的,人家当儿子养了三年,她倒好,最难的日子挺过来了,就一翻脸要把娃儿接走,接走就接走,还非说什么人家虐待她的娃。我们五队的都可以作证,当年那俩娃真的是瘦巴巴地来,壮壮实实走的!”
“彭五叔那性子,那几年是亏自家女娃都没亏着那俩娃,他们白白帮人养娃娃,结果自家女娃都没养住。虽然说也是活该,可那彭二姑咋能那么乱说呢?她亏不亏心?啥?你说彭五叔有了自己儿子就虐待那俩娃,可拉倒吧,他们被彭二姑带走的时候彭老幺还没出生呢!”
杨妙华也不咋喜欢彭五叔那两口子,虽然说都是重男轻女,但她觉得,哪怕是自己跟那两人对比起来都显得有良心多了,就彭五叔两口子的做法,很多是连她都会觉得看不下去的地步。
要是大家说彭五叔两口子怎么苛待女儿,怎么见钱眼开逼着出嫁的大女儿回家改嫁,一个女儿卖两次之类,甚至翻旧账说他以前帮着父母埋了不少本该是他妹妹的女婴
,她都不会说什么,因为这些是事实,没啥多说的。
但她的性子,就属于较真的那款,丁是丁卯是卯,彭五叔两口子这方面是不咋的,可也不能什么乱七八糟的锅都往人家头上扣吧?
上辈子类似的流言传了一辈子,就连那俩娃,后来都从来不会叫一声五舅舅,走都不会走到红旗五队这儿来,甚至还在外放话说什么记着小时候受的虐待一辈子都不会原谅,所以两家人一辈子也不会往来云云。
简直让杨妙华一个旁观者都要被这种无耻气死了。
这俩小孩要真记得,就该知道自己曾经在这个五舅家里过的啥样好日子,那时候别的人家有多难呢?别说吃米饭,那是红苕苞谷都吃不饱,而他们跟着彭老五,却能吃上肉。那对比实在太鲜明,杨妙华都能记得清清楚楚,她相信,村子里那些人应该也记得。
她后来也想过,上辈子没人站出来说真相,估计也是因为记仇。你想啊,那几年他们村子里多数人都过得不好,家家有孩子的特别孩子一多基本都得饿肚子,要是没有那俩娃,彭五叔是个苛待妻女也对自己和外人大方的主儿,谁家孩子去讨口吃的,不太过分他也都会给,甚至还有给块肉的时候。可有了那俩娃,真当儿子养了,他就格外护食,什么能吃的好吃的填肚子的,都直接进了那俩娃的嘴,哪还有一星半点剩给外人的?就他自己当
时亲生的就剩两闺女,都在那三年里养死了一个,最后就剩个老大。反观那俩娃,在那困难的几年里却能给养壮实,你说谁家不眼红记恨?
等到这俩娃被亲爹娘找上门又要回去,彭老五两口子的心血付之东流,直接成了帮别人白白养孩子,不知道多少人心里拍手称快,那彭二姑顺势造谣把自己说成无辜的那个,又有谁会替彭老五说一句公道话?
当然,杨妙华也不是说想为彭老五说公道话,她觉得自己这种心态,更倾向于追求一个公平,主打的就是恶人谁也别想逃过去。彭老五不是什么老人,那彭二姑,就是彭五叔的亲二姐,甚至就她嫁的那姓冯的一大家子都更不是什么好货色。这种人也该得到谴责,凭啥要做出一副清清白白好人的模样来?没得恶心谁呢!
杨妙华高声反驳,和传言不一样的论调立刻吸引了不少人的关注。
“真的假的?不是说那彭老五待人孩子不好么?”
“不能吧,彭老五能是帮别人养孩子的人?他那人可不是啥好人。”
“再说了,彭二姑都那么说了,要不是孩子被虐待,那也是亲弟弟,她能那么说自己亲弟弟?”
有人不信,就有人被激得要直接捶死彭老二。
“彭老五是不帮人养孩子,可那说的是给他当儿子的,他当时本来就没儿子,那还不欢欢喜喜好好养?”
“再说那几年多难呢,大家可别忘了,我没
见过哪家虐待娃娃的会在这时候把孩子接家里养的。真要虐待那早不给饿死了事?”
“就是啊,说到底还是姓冯的那一家会打算盘,他们家当时就有六个孩子,这俩小的要不是送彭老五家来了,指不定能不能养活呢!”
“可人孩子都说了……”
“孩子说什么?那冯老四冯老五是好东西吗?”杨妙华可不觉得什么孩子小,再说现在那冯老四冯老五也是十来岁的人了,在农村这样的虽然是半大娃娃,可也不只是什么都不懂的小崽子了。不管他们是记得还是不记得,但能帮着父母出来造谣说出彭老五对他们不好之类的鬼话,那就都不是什么好东西。
杨妙华一点不给他们留面子:“说彭五叔不行的,咋不看看冯家那边都是些啥玩意儿。跟他们冯家的比起来,彭五叔都算好人了,至少五叔没害咱这些外人不是?彭二姑那小叔子,在生产队祸害知青同志被人告了,要不是冯家那老太太跪着上门求情,女知青心软,他都得是个枪毙。这要是远的,就彭二姑自己那养在身边的儿子,冯老二,那是偷鸡摸狗不干好事儿,现在一把年纪了都没说上亲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