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保证,我绝对一切行动听指挥,不乱来不莽干,孙叔让我走东我绝不走西,让我去逮兔子我绝不去撵鸡。绝对服从命令!二姐你就跟小赵哥说说,让我跟他们一起去呗。”
杨妙华听得头都大了。
对于于书彬这意图,他们也不是没察觉。
要说这些城里娃就是不知人间疾苦呢,早几年插队的知青还以为干农活挺刺激,瞎比比乱指挥的,后来吃了苦头一个个简直是哭着喊着想回城想躲避劳动。如今来了个于书彬,他还更有兴致,知道农活儿不好干,他还就瞄上进山打猎了。
真把那当成什么好玩的事儿了,那能是好玩的吗?
别说狩猎了,就光是进山一趟,那翻山越岭爬坡上坎的就能让人把
腿走断,像和尚庙那边的山林,没什么人在那边生活要上山都得自己开路上去,不对,去打猎还不能太明显地开路,得全靠灵活的走位进去,那难度不是一般的大。只看光是男人去就可见一斑了。
“这事儿你跟我们说也没用啊!”杨妙华还是很机智的,说的还是实情,“你小赵哥都是跟着孙叔去的,说白了都是个添头,他哪能决定带不带人又带谁去啊?这事儿你还是得去跟孙叔说。”
本来也是如此,哪怕个把月来他们进山几次,赵福安似乎都变成了熟练工,收获也越来越多,甚至一些别的事情孙叔也有意慢慢透露给赵福安,可赵福安依然只是从属的地位,主导权仍旧掌握在孙家手上。说难听点,两家但凡闹个啥大矛盾,人家说不带你就不带你玩的。纯纯是赵福安离不开孙叔,人家父子没了赵福安,照样进山打猎毫无影响。
这种情况下,赵福安只有老实听话的份,哪儿还能指手画脚甚至带个啥也不懂的毛头小子去添乱的道理?
没错,在杨妙华眼里,于书彬跟着进山就纯纯是去添乱的。
“那不是人不同意嘛!”于书彬嘀咕了句。
本来只是小声抱怨,哪知道杨妙华现在正年轻,耳聪目明着,两手一摊:“那不就得了,孙叔不同意的话,你找我们也没用啊!”
他们又不是能做决定的人。
“那好吧。”于书彬自己也知道这有点强
人所难了,哪怕插队到这里不长,可乡下七大姑八大姨的闲聊也没少听,便是住一起的知青们也不是木头人,私下也会聊各种事儿,故而于书彬知道有关杨来娣家的事儿还不少,也清楚人家现在日子过好了点主要都是依靠孙家,又哪能去做人孙家的主呢?
他还是有些沮丧,又不满地嘟囔道:“我哪里就那么差了?我枪法可是很准的。还看不起我,哼,机会都不给一个,真是没意思。搞得我都想回去了。”
“啥?回去?小于同志你要回城啦?”杨妙华耳朵那么灵,当然也听到了。
顿时心头一阵说不上来的感觉。
惋惜有,毕竟这个于知青在这里让他们家日子多滋润哪!都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想到这人很快要走,这种生活也马上就会没有了,那谁能不难受一下子呢?
然后也是高兴,替这小同志高兴。
现在这年头下乡知青有哪个不巴望着回城的?那是但凡有门路人就不会下乡插队。即便是真有那种抱着建设祖国支援农村生产的崇高理想来插队的,经过农村生活的艰苦之后,也会很快打退堂鼓,拼了命地找门路回城。更何况就刚刚杨妙华都还在怜惜这小同志割麦子是吃了大苦头,本来回城去才是更适合这小孩的。
这么一想就难免纠结,人性本就自私,杨妙华这神情也难免复杂起来。
“对啊,舍不得我啊?”于书彬装不过三
秒就泄了气,“放心吧,现在还走不了。”
杨妙华确实松了口气。
有种小窃喜,虽然这样不道德,可人性如此啊!
但对上于书彬那眼神,她立刻窘迫起来:“不是,小于,我这不是……我……”
“知道知道,二姐你这不是别的,就是舍不得我嘛!”于书彬惯来就是个胆子大且脸皮厚的,嘻嘻哈哈的又摸了一下赵兰珍的脑袋,“兰珍也舍不得我,是不是?”
“对。”赵兰珍狠狠点头,小孩儿根本不懂知青回不回城的事儿,她就是纯粹的舍不得小于叔叔这个人,刚刚听到说人要走,啃粑粑的小嘴都不动了,直到这会儿眼珠子也才重新转动起来,露出一个大大的笑容。
于书彬心想,就是要走,他也得至少等杨二姐生了,得看着兰珍有了弟弟或者妹妹后还能过上好日子才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