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报名殿试,未来不论是入仕出阁,还是经商四海,都看个人的选择。
这是一场巨大的变革,这项规定一出来支持的声音空前高涨。
对读书人来说相比于科举,考入国子监或者大晋学院都简单多了。
换句话说,这相当于给了天下读书人无数条出路,不,不只是读书人,是所有人。
未来,多了更多的可能。
这怎么能不让人高兴,狂喜。
新出台的制度各方面都十分的完善,不愧是朝廷大臣筹划了一年的政策。
作为现代人的秦兰兰都挑不出一点不妥来,不论是从当下的国情还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来说,这都是一份相对完美的教育制度。
很符合当下的大晋。
这件事秦兰兰基本是没有怎么参与的,她只是给了一些意见和方向,后面的东西完全都是皇上和大臣们来做的。
秦兰兰再一次感叹大晋人的智商和能力,历史里,我大夏子民能领先国外那么多年不是没有道理的。
学院的招生考试参考了明光郡主的建议定在了六月七号。
正是现代高考的时间,几千年后的高考的重视程度不亚于古代的科举,毕竟都是觉得命运的时刻。
新政策的出台有人支持,当然也会有人反对。
反对这次制度改革的是大晋许多的簪缨世家。
这些世家历代都是科举出身,且文化底蕴深厚,家族门客和子弟众多。
族中的男子都是自打启蒙就按着科举出仕定向培养,十年苦读,付出了诸多的精力财力,只待一举中榜,延续家族的荣誉。
如今科举的改革,受打击最大的便是这些世家大族。
许多大家族联合朝中有关系的大臣们,向皇上请奏持反对意见。
朝廷里因为这些世家乌烟瘴气,皇上对外也表示头疼不已。
但心里早就做出了决定,世家独大,收揽天下读书人,许多有志之士尽被收入麾下。
即便参加了科举,将来出仕了也是自动分排站党。
他这个皇帝却要处处受制,眼看着世家壮大而无所为,不是他的作风。
皇上感念秦兰兰当初的提议,是她的想法,让他看到了大晋未来的希望,因此他才会如此坚持的要将这件事情做成。
所有的事情,包括世家大族们的反应都在皇上的意料之内。
朝堂上的闹腾秦兰兰一直在关注,但不该她管的,她不会去插手出风头。
倒是沈钟琪对这些事情格外的上心,如今他有了火锅店的分红,手里资金充裕,经过秦兰兰同意后,手底下也养了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