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几天,因为大队需要计算统计要交的公粮,宋安安就开始忙碌起来。
不过不用干体力活,就算是忙碌一些都觉得还好,不是很累。
等着这段时间过去了,宋安安就能清闲不少。
大队交公粮,宋安安是跟着王大队长一起去了县里的粮站的。
可以说,每年交公粮的场面十分的壮观。
宋安安没经历过这个年代,现在融入了这个时代的环境中,顿时就觉得很有意思。
交完了公粮,大队到年底的时候会分粮。
乡下人一年忙到头,就指望着这些粮食度过接下来的一年呢。
就这样,一直到了九月。
学校开学了后,宋安安就领着家里的孩子去学校报名了。
可惜本大队没学校,上学的话还得去隔壁大队。
孩子们去一趟,就得花二十分钟。
这样肯定是有些不方便的。
不过也没办法,不是每个大队都有小学。
当初公社建小学的时候,他们大队不是没申请过。
可是最后学校还是建立在了隔壁的那个大队。
这不下雨的天气还好,如果遇上极端天气的话,上学就比较困难了。
唯一让宋安安觉得还不错的就是这个时代没啥人贩子,路上也基本上没什么车。孩子们结伴自己上学去,基本上不会有太多的危险。
这时候的小学学费不是很贵,一学期的费用是一块钱。
钱虽然不多,可是选择给孩子上学的家庭并不多。
要是供着的少还好,多供几个孩子上学的话,那花费就大了,不是普通条件的人家能供得起。
宋安安这一次给四个孩子报名上学,一口气就花了四块钱。
在乡下,没谁家能这样同时供着四个孩子上学的。
见三房的两个闺女也不小了,宋安安便建议李爱兰将两个闺女送去上学。
李爱兰原本没这个打算。
毕竟女娃娃念书没啥大用处,大队里大多数的女娃娃都是没读书上学的。
按照李爱兰的计划,是想着让自己的两个闺女跟着自己后面学手艺。
她现在给人做衣服,这一个月下来的利润真不低,比城里的工人挣得还多。
自己闺女如果能跟着她后面将手艺学好了,有个一技之长,总归比读书来的好。
宋安安不能否定李爱兰的想法就是错的,但还是劝说李爱兰先供着孩子读书。
如果她两个闺女能将书读好,选择路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