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现在是全球合作化,在国外有高通、ar等等解决方案商的情况下,商业公司没必要重复投入。”
听陈院士说完,方年笑着点头:“确实是这么回事,毕竟重复造轮子太浪费。”
话是这么说,方年心里却有些感叹。
其实真正涉及了这个行业,才知道整体的知识壁垒到底有多高。
什么都要重新做也真是太难为一家商业公司了。
就也不难理解从头到尾中国都没出一家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半导体企业。
包括后来备受瞩目的海思麒麟。
cpu架构是ar的,指令集是ar的,gpu是被ar在06年收购的ali系列……等等不一而足。
硬要说的话,在高通以外,也就是苹果自有化比较高,紧随高通之后,用上了自研的gpu。
当然……
全世界没有任何一家公司能做到手机c100自有化。
尤其是在手机c的cpu架构和指令集上,因为全是用ar的。
不过……
方年在成立白泽时,就觉得白泽应该去挑战在最核心部件上的完全自有化。
100不可能,争取个95。
比如系统内存颗粒用国产。
其它的,无非是一些协议标准嘛,比如有专利费的wi-fi,比如移动通信标准。
这都无所谓,前沿学术在这些方面都处于积累期。
哪怕是wi-fi,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wifi的标准也在迭代中……
会议室的气氛总算宽松了许多。
陈院士还多补充了一句:“从下周开始,团队将有一部分成员进入技术梳理整合阶段,会将过去几个月内所有产出进行系统的整理。”
方年没多说,目光扫了眼投影:“听说现在有手机c开始整合安全芯片,是不是也可以加进去。”
陈院士沉吟道:“倒是有听说,但还不是主流,这第一代时间窗口太紧张,可否延后?”
见状,方年做了个手势,轻笑道:“只是问问确认一下。”
“虽然我不懂芯片内部的专业知识,不过看到这张图,有了些想法;
手机c有别于电脑cpu,是一个高度整合的系统芯片,为的是实现越来越多的功能,是不是会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迭代一些新的功能模块?
比如更高体验的音视频;
甚至可能有新的处理单元,比如人工智能处理单元之类的;
我觉得移动智能时代才刚刚开始,有许多未经探索的领域,并不一定说西方就是绝对标准。”
最后,方年望向众人,淡笑道:“这些问题院士你们可以仔细想想。”
听方年说完,包括陈院士在内,在座所有的研发工程师心中都是一阵恍惚。
从方年简单两句话带来的气场压力,再到现在轻描淡写提到的东西……
他们终于体会到为什么前沿这么大的体系的实际掌舵人是个如此年轻的青年。
最后当然也讲到了流片预案。
张教授娓娓道出:“原定计划是今天下午出发去湾湾流片,考虑到目前只有台积电有28n制程,并且并不完全成熟等可能带来的影响,第一次流片的结果可能并不会如设计所料;
……
从流片开始到测试结束的整体计划周期是10天,前后冗余1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