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奕对张树清的安排还算满意,前面的话都直接忽略了,他知道最后肯定会‘指派一个过来’,但有一个过来总比没有强。
现在研发组可是一个都没有!
……
张树清确实是履诺了。
他把赵奕这边的需求给和压气机研发有关的人员都说了,同时也强调了一句,“昆仑二组是真缺人,赵院士说一个都没有。”
这句话说出来,顿时没人想去了。
压气机的设计可不是一道数学题,王屋发动机组相关的研发人员就有十几个,最终压气机的设计定型,也花了一年多的时间。
十几个人一年多的工作成果,换做一个人要干多久呢?
反正,没希望!
“等我们新的设计定型,如果昆仑二组还需要,到时可以过去看看。”
“反正那边刚组建,也不着急。”
“他们的研发才刚刚开始,我们现在就是做修正,重要多了。”
“你们谁愿意去谁去,反正我不去。”
“我也不去!”
一大群人围过来都说不想过去。
其实昆仑二组没有相关的人员,也只是他们不想过去的原因之一,还有个重要原因是,王屋发动机组的基地距离首都太远了,坐飞机都要近三个多小时,出差都嫌弃太远了一些。
另外,过去很可能等于加入了昆仑二组,王屋发动机组成立了近十年,多数人早就习惯了这里的生活,可不想突然调动去首都。
如果前途光明就还好一些,但去首都跟着赵奕做研发,前途真的是很难说。
倒不是他们不相信赵奕,事实上,多数人都对赵奕有信心,甚至是觉得赞叹,但航空发动机的研发非常复杂,尤其是涡轮风扇发动机,研发设计时间再短也要好几年时间,几年时间谁知道会发生什么?
所以大部分人都还是想留在王屋发动机组,发动机组的进度也很喜人。
这就是看得见的成果和未来。
当一大群人都摇头表态说不去的时候,有个胡子拉碴的中年人,忽然举手说道,“我去吧。”
“唰!”
所有人都看了过去。
张树清也跟着看了过去,疑惑的问道,“孙磊?你愿意去?”
孙磊重重点头。
“那行,就你去吧!”
张树清走过去拍着孙磊的肩膀,“去一趟首都也好,换个环境,放松下心情,对你也许是好事。”,!
一台样机也没什么大问题,已经准备制造其他样机。
当项目进展到这个程度,一般来说就可以做收尾工作了。
但是,张树清并不满足于完成项目,而是希望对发动机进行改进,在油耗不增加的情况下,继续增加发动机的性能,让发动机能装配到更多类型的战机上。
这个目标也很正常。
王屋发动机的问题确实不多,即便是有都是小问题,过百次的测试已经说明,可以试着装配到战机上,但王屋发动机有个致命问题是,它属于涡轮喷气发动机,而涡轮喷气发动机的最大问题就是高油耗。
高油耗似乎只是耗能多一些,放在战斗机上却不是这样,因为战机可承载的油量是有限的,油耗高也就意味着行驶里程段,多数装配涡轮喷气发动机的战机,也只能启到短距离威慑、打击能力,适应的战机类型就受到了巨大的限制。
原来张树清也希望增加发动机性能,但基本上只是个梦,他们的技术毕竟是以昆仑发动机技术为基础的,发动机内部和昆仑发动机很相似。
现在不同了。
赵奕研发出了最先进的涡轮叶片材料,会大大提升涡轮的耐高温承受能力,相对的压气机也就可以设计更高的增压比,使得发动机的效能更高,带来更高的推重比,同时还不会增加油耗。
近一段时间,张树清一直带着发动机组,努力攻克压气机的技术问题。
想要提升增压比,就必须要对压气机设计进行改进,不管是增压叶片还是静子叶片,又或是其他辅助部件,都需要进行一定的设计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