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刚面色凝重的点了点头。
赵奕带着自嘲道,“所以我们建造个对撞机,差不多等于是给国外公司创造大量的订单、利润,给其他国家创造gdp,而我们的投入给自身的,就只有靠底层的技术需求、基础需求和劳动力需求。”
“这是经济方面。”
赵奕继续道,“从人才角度上来讲,国内目前没有那么多高端的物理学家,就算建造好对撞机,初期也必须要依靠大量国外的物理学家。这部分算是吸引的人才,但他们不一定会长期在这边工作,也许只是参与一次昂贵投入的实验,然后就离开了,真正顶级的物理学家,不可能被一台实验机械束缚住。”
“另外,就是目标了。”
“我想,我们暂时应该没有需要投入巨资,用对撞机来做研发的重大攻关方向吧?”赵奕说着看向了所有人,他的意思是,是否有人手里有值得以‘亿’做单位投入研发的项目或者方向。
当然,没有。
哪怕是国内最顶级的物理学家,也不敢说自己的研发方向,值得花费以‘亿’为单位的资金做投入,多数人之所以支持对撞机建造,是因为他们没有任何损失,还赚到了非常好的科研环境。
“我也没有。”
赵奕肯定的点头,“我的理论研究确实需要实验验证,但就连我自己也没想好,需要什么样的实验,也许对撞机并不符合要求。”
“从来没有人说过,微观物理研究的实验,就只有粒子对撞一种方式。现在,我们知道这是个好方法,但也许过几年,就会有新的方法,但是到时候,我们没有办法再回头了。”
赵奕以轻松的语调说出来,却引起会场所有人的思路,就连邱成文也是一样,赵奕说的几条中,也有他没有想到的。
比如,最后一点。
粒子对撞是否是研究微观物理的最好方法?不一定的,谁也不能给出肯定答案,也许过上五年、十年,就又找到了好方法,而大型对撞机建造的周期,就肯定超过五年以上,再回头是不可能了。
赵奕最后总结道,“所以,我支持建造对撞机,但不是现在。”
“我认为,同样的投入,完全可以花在精工、高端制造等领域的研发,或者投入到材料研发中,这才是我们赶超世界的基础技术。”
他说完坐了下去。
会场紧跟着响起了大片的掌声。,!
内的经济跟上了,科研领域也要同步跟上,而科研领域一时间想赶超非常困难,他们要找寻一些科研领域,重点去做攻关研究。
对撞机,就是其中之一。
国内学者支持的声音很多,反对的声音也有不少,科技处一时间无法做出决定。
在场的都是国内数学物理最顶尖的学者,还有一些是物理相关研究机构的领导,他们坐在一起谈这个决策问题,才能做出最后的决定。
接下来是支持者做报告。
对撞机的主要支持机构就是科学院物理系,站起来作报告的也是老熟人,物理系的张宏志主任,抛开对撞机建造的问题不谈,他和赵奕也算是有交情。
比如,赵奕的‘超对称性’论证,就是张宏志当的审稿人,只不过那一次弄的很尴尬,张宏志被爆料出疑似‘根本没有审稿就做出点评’。
后来张宏志为了挽回名誉,就直接对记者说,“因为我信任赵奕,他是最顶级的数学家、物理学家,我本人的水平远远赶不上,所以就不审了,直接给通过就好了。”
他又补充一句很经典的话,“以赵奕的水平,写个论文投稿到国内杂志,还用审吗?要说我,直接给通过就好了。”
这句话说到了好多人心里。
现在也就是学术圈还有人鄙视张宏志的为人,但不能否认他在学术研究上的成果,不能否认他为国内物理学术发展做出的贡献,也不能否认他在国内物理圈子,乃至于科学院甚至国家层面的影响力。
现在科技处主持的决策会议,张宏志也是第一个发言的,他阐述了一下国际物理学术发展的现状,强调国内的科研设施、环境,已经远远跟不上国际发展,“像是阮文烨阮教授,研究微观物理只能靠欧洲那边的数据,但欧洲那边对我们并不友好,我们的团队拿到的资料、参与的实验项目都被限制。”
“如果我们能拥有自己的大型对撞机,就可以自己进行实验、研发,我们的微观物理研究就可能会赶超世界,同时也能吸引世界各地顶级的物理学家到来。”
“对撞机项目,建造能带来的经济、周边效益,就不用我多说了。大型对撞机本身,对国内的微观物理学研究和发展,能起到奠基作用。”
张宏志一口气说了一大堆,意思差不都就是,只要建造了大型对撞机,就能够让国内微观物理研究实现腾飞,国内的微观物理学就很容易赶超世界。
某种程度上来说,张宏志说的是很有道理的,有大型对撞机做基础,每一次实验都能有很多发现,最少也能让参与的人员,写出很多的论文,在研究发现、论文数量和质量上,大型对撞机有着重大意义。
另外,大型对撞机会带来很多专业物理学术的工作岗位,也肯定会让更多的物理系人才,朝着物理理论研究方向发展,而不是转到应用物理或其他领域。
张宏志发表了讲话以后,又有两个支持者谈起了建造对撞机的好处。
之后詹刚就让大家举手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