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他确实有些庆幸,没有遇到及其微小的概率,被磁场释放出的z波击中。
与此同时。
o洲的一个卫星基地中,负责巡查卫星状态的詹姆,正翘着二郎腿吃着夜宵。
猛然间。
一个屏幕忽然变成了白色花纹,他拧着眉头看过去,站起来仔细的进行操作,屏幕却一点变化都没有。
“kr-71?如果没记错的话,应该是在沙漠上方吧?”
“怎么就突然失效了?”
詹姆赶紧把消息报告上去,也喊来了同事和上级,一群人研究了好半天,做了好多故障检查,最后得出了一个结论--
kr-71卫星,内部线路板发生了短路,主线路板已经被损坏……,!
间发生爆炸呢?
这种事情总是有概率的,只要有概率,远离总要好一些。
……
虽然远离了实验装置,赵奕还是希望能看到实验过程,而不是一大堆的数据。
所以他要求乘坐直升机,呆在天空上看实验。
高层领导也觉得有道理。
几个核心人员就一起上了直升机,安全起见还带了各种逃生装置,比如说降落伞,专业人员还分别对他们做了使用的降落伞的指导。
他们就坐在两台直升机上,远远的看向了实验装置。
实验只有最开始的热闹,也就是完成开启空间罩。
然后是释放z波。
z波是看不到的,而且一瞬间就完成了,远远看过去似乎什么都没有发生,但一系列的数据,都已经测算出来。
一部分是关于2号机释放z波的数据,比如,空间罩开启z波的及时功率,z波释放的方向,等等。
另外,就是z波释放的距离。
z波释放的距离是由一系列的装置检测出来的,最终确定z波穿透了电机磁场,但总距离只有六百米左右。
“只有六百米?”
董利华听到数据就非常兴奋,“也就是说,z波被磁场装置吸收了很多能量?”
正常情况下,z波的释放距离是两公里左右,一下子缩短到六百米,肯定是受到电机磁场的影响,也许能量就是被磁场吸收。
当然了。
其他可能也是存在的。
因为电机磁场处在旋转的反重力装置内部,其他空间阻隔的环境,也有可能会影响到z波释放的的距离。
很快。
另一个数据证实了z波是被磁场吸收了。
检测人员轻易发现,磁场被z波穿透以后,骤然间强度增加了很多。
这种增加是很没有道理的,根本无法正常去解释。
“看来,赵院士的理论是正确的。”高层领导有些激动地说道,“虽然我来的时候,就知道是正确的,但这个结果实在令人激动啊!”
“如果我们能有效地控制z波,战略意义就实在太大了。”
赵奕淡淡的点头,继续看着实验方向。
实验还没有结束。
其实一切都在掌握之中,但接下来才是最重要的,磁场能吸收z波的能量,是在意料之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