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已经完成了五个,进行了五次实验以后,实验组就碰到了问题,大型z波发生器,内部发生装置出现了问题,必须要对部件进行更换。
技术组发现了问题以后,就做了有关故障的报告,“因为z波会对发生装置造成影响,一些部件受到影响被压缩缩小,导致发生装置,内部密封出现严重损坏。”
这个问题是之前就想到的,但因为一直在不断的进行实验,并没有得到重视。
现在必须重视起来了。
赵奕决定更换临时部件,并进行一次大型实验,“哪怕只是进行一次也好,我们要利用这次实验,制造出相关的压缩材料,用于保护z波发生装置。”
这个做法就是对z波发生器进行材料部件更新了。
等相关的部件更新以后,z波发生装置承受z波冲击能力大大加强,以后就很难出现类似的损坏情况。
有道是,磨刀不误砍柴工,先把工作做好,再去进行相关的实验,实验就能更加频繁,实验数据也能变得更加精准。
与此同时。
过去的五次实验,已经足够让赵奕,得出粒子对抗空间压缩的倍率问题了。
理论组利用前后六次实验数据,得出了两个可能的结果。
超导材料被压缩29倍,就已经无法检测出超导状态的反重力特性,同时,被压缩的21倍时,可以检测出微弱的超导状态反重力特性。
张祁灿做出了研究总结,“所以,一个可能是,粒子被压缩对抗空间吸收能力,呈现出幂数级降低,超过22倍左右,就无法再检测到。”
“另外,还有一种可能是,在21到29之间,存在一个倍率数字,可以使得粒子用完全抵抗空间吸收特性。”
这是两个分析结果。
赵奕则是利用因果思维能力,得到了更加准确的结论,压缩粒子对抗空间吸收,确实存在一个‘临界值’,超过临界值时,粒子的抗空间吸收能力,就会和空间挤压达成平衡。
这种平衡就好像是一面盾牌,能够直接抵抗刀剑的砍伤,因为刀剑的锋利程度是固定的,盾牌的强度再高一些,也依旧是摆放在那里,依旧是无法攻破的,现实意义来说,也依旧和刀剑的砍伤达成平衡。
赵奕得出粒子被压缩的临界值,比实验推断数据更精细,区间在265-273之间。
这个区间的数字,马上就能想到一个特殊的--
自然常数,e,e约等于2718。
建立提问--
【压缩粒子对抗空间吸收,并达成平衡的最低倍率(临界值),是否和自然常数e相等?】
【a相等。】
【b不相等。】
【《因果律》!】
【答案:a。】
------题外话------
今天还是不舒服,难受了好久,昨天那章明天补。抱歉。,!
之后高层部门连续召开了几次会议,都是讨论z波实验组、材料技术,还提到过太空飞船计划,但太空飞船计划并没有太多的讨论,主要原因是有两个,一个是太空飞船计划太过于庞大,牵扯的技术太多太多,庞大的研发计划,资金调动都是个问题,肯定是要一步步稳定推进的。
第二就是,太空飞船计划还缺少核心技术--
核聚变装置。
现在的核聚变装置研发,技术、设计已经不存在问题,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材料,尤其和内部反应接触的部分,以及输出端的部分,材料都是不合格的,根本无法长期承受高温、高压、高辐射环境。
如果材料的性能不达标,核聚变装置就无法一直运行。
陈泽书一直为材料问题头疼,但他没有想到的是,被邀请参加个高层部门会议,会得到这样一个信息,“阮教授,你会上说的那个镍铁合金,熔点超过一万摄氏度,是真的吗?”
这个数据太惊人了。
阮文烨到会议上很平淡的对材料进行了介绍,顿时让所有人都感到非常的震惊。
熔点一万摄氏度,什么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