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奕邀请合作企业,来参加光能接收转化器的测试,目的也正是希望他们能制造出更好的产品。
一个月后。
奕星无限动力公司的控制室,收到了航天局的消息,知道聚能卫星已经划入既定轨道。
同时,聚能卫星正在慢慢的展开圆翼。
这个过程需要两个小时左右。
在完成了圆翼展开以后,聚能卫星就会快速转化太阳能,拥有超过一千千瓦的功率,足以支持内部设备的运作,同时,会开启空间光能传输组建,建立能源传输的通道,空间链接设备组建也会开启。
航天局的控制室,能直接受到聚能卫星传输的影像,并查看、控制聚能卫星。
他们会把影像、检测数据都传到奕星无限动力公司的控制室。
很快。
赵奕就收到了控制室的消息,聚能卫星运转一切正常,同时也得到了一系列的数据。
通过一系列的检测数据,可以测算出聚能卫星,最高每小时可以传输19乘以10的十二次方焦耳的光能。
这个数据也就代表,接受端以百分之五十的功率转化电能,也能轻松超过25万千瓦。
“25万千瓦,比预想的要高出一些!”
“百分之八十,也是20万千瓦。更何况,光能接收转化器的电能转化率,可远不止百分之五十。”
“这么多的能源,可以支持一万台的汽车,以中等功率持续运作,第一批生产一万台汽车,还是保守了!”
赵奕带着思考着看向样车,样车整体充满了科技感,仿佛就是未来科技的产物,是以红色搭配灰色为主色调,后端带有符合动力学的尾翼,车速高过一百迈时,尾翼就会自动展开。
样车是五人座轿车,方便用户出行使用。
现在样车大部分已经装配好,只是没有安装核心的光能接收转化器,聚能卫星正式运作,就可以测试光能接收转化器,随后就可以向交通部门,申请上路进行测试。
样车测试会持续两个月左右,跑过足够多的公里数,收集到足够多的信息,通过相关的审批以后,就可以正式对外销售了。,!
出以后,肯定会引起世界的广泛关注,汽车售卖根本不是问题。
不过说要抢占汽车市场份额,还是不太可能的事情,因为第一批无限动力汽车,售价肯定会非常的昂贵。
首先,就是高昂的成本。
他们都是无限动力汽车配件供应链的公司,有的还负责一部分组装,能差不多了解制造成本。
光能接收转化器的成本非常高昂,材料采购、制造、装配,再加上缴纳的税-收,大概就在七万到九万人民币之间。
因为奕星无限动力公司的要求比较高,其他部分的材料、制造、装配成本,肯定在十万人民币以上。
所以汽车出场的成本,肯定不低于二十万人民币。
其他部分最昂贵的是蓄能电池和高功率电动机,两者加在一起,就占据其他成本的一半儿。
如果再考虑到奕星无限动力公司的软设施,比如控制系统软件、汽车内外设计等成本,保守估计成本也能达到三十万人民币。
这还没有算上研发成本,以及升空的卫星成本。
所以,无限动力汽车的售价,肯定会非常的昂贵,而高昂售价且制造数量有限的汽车,根本是无法占据市场份额的。
事实上也是如此。
奕星无限动力公司早就对汽车售价有过评估,最低售价也不低于一百五十万人民币。
因为第一批只打算生产一万台,全部售卖,去除掉缴纳税收、销售过程中的费用等等,能回笼超过一百亿人民币资金。
这就是回本。
如果想要实现大规模的盈利,就要考虑制造第二批汽车。
第一批汽车是用来打开市场、打响无限动力汽车名头,并实现研发、制造成本回收的。
汽车售卖以后,还要考虑到后续保养、维修等问题,需要很多的人工来参与,国内主要城市都要投资建一个专门的技术中心,就需要一系列的投入。
无限动力汽车销售以后,也必须要有一定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