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本人知兵勤政,有感于边境侵扰频繁,文帝、景帝时期皇帝骑射驰骋于上林苑;就是汉朝的保留节目。
汉武帝更是积极突出,他先后组建了期门、羽林卫二军,经常演练骑兵对决厮杀。
尤其是羽林卫,早期全部是从陇西选取的善骑射的良家子弟;这些日常的骑射练习,也许并不会让汉武帝本人成为优秀的骑将;但却可以增强他对战争本身的理解。
诛杀匈奴的很多名将都出身于期门和羽林二军。
以李陵为例,他只是区区一校尉而已,大汉朝有多少校尉略有历史常识的人心中似乎都有个数。
《史记》里多次提到汉武帝对李陵奏书亲自批示,这说明汉武帝对军国大事几乎做到了事必躬亲。
从士兵的武器到日常训练,从马匹粮草到整个后勤补给;汉武帝可以说是把能下的功夫都下了。
汉朝对匈奴出战时机的选择基本上都是春末至秋天来临之前,为什么呢?这段时期正是草原牲口长膘、牛羊怀孕的时间,只要汉军不停骚扰进攻;放牧期的匈奴人就只能不断转场,而频繁转场会导致牲口掉膘、流产;即便暂时取得的成果有限,到了大雪漫天的冬天饿都能饿死一批匈奴人。
其次,卫青等人有着清晰的战略规划。霍去病等人多次深入敌后骚扰,最大程度扩大战果,让匈奴人疲于奔命。
而卫青在北地无定河畔建立的朔方城更像一根钉子钉在匈奴人心脏里面。
不要小看一个普通城池,它不仅是汉军进攻的桥头堡;城池牢牢控制了无定河最好的水源地,使匈奴人发出:“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李广、卫青、霍去病不断地对匈奴发起进攻是控制匈奴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汉军找到了克制匈奴的战术秘诀。
汉朝时尚还没有高桥马鞍和金属双马蹬,骑兵作战受到很大限制;匈奴人的骑兵矫捷如鹰,来去如飞,骑射本领高强;汉军无论如何训练,都不太可能达到这个水平。
李广为什么在讨伐匈奴时总打败仗?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他的战术落后了。
李广本人骑射水平超一流,依仗这这超强的骑射本领;李广但凡遇见匈奴总是硬刚。
可他忽视了部下远远达不到自己的水平,你给他一万骑兵;他能带出一万个李广吗?
和匈奴人拼骑射,这不是拿汉军的短处去硬刚匈奴人的长处么?这样如何能胜?所以李广常常打败仗,甚至全军覆没,自己也被活捉过。
卫青霍去病的战术特点也是硬刚,却不是拼骑射,而是近身搏杀,以命换命。
在山东孙家沟出土的汉代壁画里,就有汉军持长戟从后面捅杀匈奴人的情景。
这样打有很大不足,就是即便杀掉匈奴人也可能受到冲击力的反弹而落马;这在战场上是非常危险甚至致命的。
然而卫青、霍去病就是以这种狭路相逢勇者胜的不要命打法一次次击败了匈奴。
所以卫青、霍去病尽管几次出征损失都很大,但他们给匈奴造成了更大的损失。
汉朝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这个损失汉朝承受得起,匈奴却承受不起。
所以最终的结局是汉朝胜,匈奴死。
再来看宋太宗赵光义,与汉武帝对比起来他的逊色太多了。
赵光义以权谋成为天子,却总想有着汉武帝、唐太宗那样的丰功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