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应染跟她打了声招呼,便去帽儿胡同搬运工具,随后还得去古玩街买大量材料。
他拉开自己书桌的抽屉,拿出里面搁置了许久的一把金钢钻!
其实大部分锔瓷匠的金钢钻,都是自己亲手做的。因为钻头的形状、粗细,以及所用的金刚石的大小、弧度,都需要根据个人习惯和手艺来进行调整。
这是从古传至今天的手艺,大部分锔瓷匠都会亲手打磨金刚钻上的金刚石。
金刚石,也就是钻石,通常只可用来切割其他的物体,那它本身要怎么打磨呢?
古代工匠聪慧绝伦,他们发现井绳能够磋磨石头井栏,便发明出了“软磨硬”的法子。哪怕像钻石这么坚硬的东西,工匠们也能够打磨,而且用的还是至软的绳子。
时应染手里这个金刚钻,就是他十六岁那年自己做出来的。
因为个人习惯,他这个金刚钻的钻杆不是笔直笔直的,而是捎带一点儿弧度的,比较特别。
除了这个最重要的工具,时应染所需要的其他工具和材料都在古玩街购置齐备,拉到了贺知风的书房。
贺知风看见他放在盒子里的金灿灿的物品,惊讶地问:“你打算用黄金做锔钉?”
时应染点点头,笑道:“对,因为瓷碗太薄,用其他材料都不如黄金合适,黄金的延展性非常强,方便我把它塑造成需要的形状。”
贺知风此时看向他的眼睛瞬时弥漫起一排星星,“我对锔瓷
不太熟,但也听说过像这种老瓷器,在修补时不是只维持原样就可以了吗?为什么还要费老大的劲儿来锔瓷?”
但这话一出口她就用手拍了拍嘴巴,“错了错了,如果是博物馆的文物,当然只用维持原样就够了。但那老先生的这只碗,是用来吃饭的,所以得考虑能不能用。”
俗话有云:没有金刚钻,就别揽瓷器活!
这句歇后语,其实就是从锔瓷这行当里得来的。
“锔瓷”在从前是个正经职业,也叫锢炉匠或是叫锯钉。
瓷器在以前老矜贵了,老百姓家里的瓷器要是裂了或者碎了,都会花钱请锔瓷匠人把它给锔好,能节省添置新瓷器的费用。
久而久之,锔活被匠人们发扬光大,乃至到了清乾隆时期,还分成了“粗活”和“细活”两种类型。粗活就是把生活类的瓷器给修复了,比如大缸、大盆,追求实用,因而用的锔钉大多是清一色的铁钉。
而另一类,则是带有艺术性质的锔瓷细活。采用的金刚钻小巧精致,锔钉也采用更好的材料,比如花钉、金钉、银钉、铜钉等等,美妙绝伦,是专为达官贵人、八旗子弟们而服务的。
锔活儿做到顶尖,那甭管锔的是什么器物,都能发挥匠人本身强大的创造力,用自己的一双巧手将锔嵌上升为一种手工艺术。
现在时应染要做的锔活儿,就是既要恢复瓷碗的实用价值,又要考虑原本的艺术价值
。
“这明显是个大工程啊,要不先吃饭,吃了再做?”贺知风说道。
时应染点点头,锔瓷靠技术,却又更依靠体力,他这右手的稳定性还没彻底恢复,恐怕会消耗更多的时间。
他端着面碗,边吃边说:“就这碗,要是拿到苏富比去拍卖,少数也要六位数。但那老先生就跟没事人似的,天天拿它吃饭,这境界……真是比不了啊。”
贺知风赞同地点了点头,“那老豁达。”
哪怕她重活一生,也做不到那老这种身外无物的洒脱。
吃晚饭,贺知风把碗筷拿去厨房刷洗,时应染就开始锔瓷的第一步。
第一步说简单也简单,说难也难,就是要“找碴”。
他戴上眼镜,拿起镊子,开始把桌案上一片片的碎瓷拼凑成形。
通俗来说,找碴就像是拼图,需要修复师耐心地把所有的碎片拼成原本的图案。
可修复难就难在,拼图好歹有个同样,但这瓷碗碎了就碎了,并没有对照物作为参考。就算是和它是一对的那只碗,两者图案也并不完全相同,参照的价值有限。
找碴非常耗时耗力,贺知风已经做好了回来帮忙的准备,但她回到书房,就愣住了。
只见时应染安静地坐在桌案边,微微低头,露出平时几乎很难看见的后脖颈,隆起一个坚韧优雅的弧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