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轻狂,会出错更是常有的事情,一直盯着太子上书的人,适合居心真的会让人有所怀疑。
李世民一般是不会用最大的恶意来揣测自己的大臣的,这个人一直是认为,大臣们已经很努力了,所以他夸奖、怀柔为主。
也因为有魏征这样的人物,给他带上了一种错误的滤镜,那就是他的大臣们有这个实力抓住别人的问题。
这并不算有,甚至他们有时候都不能发现自己的问题。
就像是这加速度的问题,满朝文武都在一起学习。
早朝是上完了,但是李世民没让下超,于是乎,大家把公
务文书都搬殿前一起处理。
之前的打点计时器的问题还好,大家也不是什么不能明事理的人,一段时间会打下的点,判断出来速度变快也是正常现象。
而现在就不一样了,不管是加速度,还是自由落体运动结果大家一起落到地上,都是让他们的脑子强行转动的东西,甚至后者,即使天书展示了这样的视频,他们自己找人做了实验,有人依旧相信经验,而非是近在眼前的知识。
“怎么可能会一起落下,这天书教了这么多天,总算是被我抓到了个错误的地方,就拿西瓜和桃子,都在我手上落下去,也是重的西瓜先落地啊,这有什么要做实验的必要吗?”
“就是,不知道怎么了,那什么视频上的快慢都是天书能控制的吧,我现在扔个东西,看起来不是更加清晰明了吗?”
“不知道陛下怎么想的,已经错了的东西,应该要纠正过来吧,怎么能将错就错呢?”
不仅如此,他们还十分理直气壮,想让陛下在弹幕上替他们发声,舌战群儒。
只能说,有勇气,且坚定自己是一件好事,但是如果没有经历过充足的实验,就轻易根据所谓的“人生经历”来下判断,那也太过武断了些。
李世民难得在自己那群“敢于直谏”的人中发现了问题。
这问题可太大了,以前李世民没有发现,是因为他以前是触发式的。
有人提出问题,李世民去观察,发现确实有这样的问题,那这个人提出的问题就有效,这个人就是个敢于劝谏的人。
现在,李世民看着他们脸上的“积极”“狂热”,透过现在,看到了曾经,他们曾经也是这么说我的小宝,我家太子的。
那个时候我是怎么做的呢?
李世民脑子还在,于是轻松地回忆起了往昔,曾经有人劝谏他,太子做了那些事情,这些都是不该做的,需要改正。
如果有人维护太子,李世民会询问在那个人心中太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如果没有这个维护的人,李世民会自己去了解这段时间的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