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那里受得了这个气?直接大清洗,更是一度想要废弃科举。
不过,即使他这么惨,也不是没有用江南供养全国,所以勉强扯平。
【乡试三年一次,秀才参加,考中了就是举人老爷,其中第一名是解元。
关于这个中举,有一篇《范进中举》的文章,一方面写了中举的难度有多大,另一方面则是揭露了一个社会现状。
因为“万般皆下品”的思想,让社会对考上举人的执念,有资格去当官的执念,也是对年纪很大依旧在三年又三年的不慢。
明明可以有更大的舞台,更为健全的社会身份,但是只因为科举,一辈子都耗死在了这棵歪脖子树上,不得不说是对社会人才的浪费。】
“一辈子,考这么长时间,怎么还有脸进考场,不是,我真的很不理解,他们都不需要养家糊口的吗?”
朱元璋不懂,朱元璋大为震惊,但是转念一想。
这样能给各行各业筛选掉一些傻子,也挺好。!
第107章物理(十二)
朱元璋是彻头彻尾的实用主义,所以对他来说,一根筋一直考试的人是不懂变通的,一条路不行就走另一条嘛,没必要非在一条路上走到黑。
毕竟,就他个人而言,在家会饿死,那就去寺庙里当小沙弥,寺庙也吃不饱了,就去当乞丐乞讨,运气好点,总是能活下来的。
逼到最后还造反起义了,想活着需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
一直读书读到死,最终考上了个秀才的人,朱元璋是没见过的,不是因为他对这些不关注,上行下效,掌权者重视,科举才会被重视。
而元朝的科举,一度有人以为根本没有这个东西,因为元朝根本就不重视这个制度,特别是科举考试考的都是汉人会的,而当时的蒙人并不会的,理所当然地遭到了权贵的强烈抵制。
即使是通过科举当上了官,也少有混得如意的。
甚至在没认识刘基之前,朱元璋一度以为元朝没有科举制这个东西,因为在他身边听到的少之又少。
穷人不再把科举当做是翻身的救命稻草,自然也没有多少人会在意。
“读书读不进去,那就去学别的呀,都说行行出状元,怎么有些人这么冥顽不灵。”朱元璋不明白。
朱标倒是能明白一些,不过即使知道这些人或是为了名,或是为了利,又或是坚持了这么久想要成功的执念,他作为大明未来的掌权者,也是不支持一直这么做的。
“有余力的都应该做事情,这种即使七老八十考上了,也发挥不了多少余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