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女太监们闻言,行礼退了出去。
赵宗全起身走到赵策英跟前,轻声道:“这些人现在不能动。”
赵策英闻言惊愕道:“父皇这些人和西夏探子勾结,江景明能够把大批粮食精铁运到西夏,至今没有被人发觉,没有这些人的帮助,根本做不到。这些人都是国之蛀虫,岂能不除?”
赵宗全叹了一口气,说道:“治国和管家掌军不同,别的不说,这其中有许多都是重臣,甚至连大相公都牵连其中,若是全抓了,必然会振动朝野,人心惶惶。”
“父皇,正是因为有许多朝中重臣牵连其中,才不能放任不管。朝中重臣甚至连百官之首的大相公都和西夏勾连,这实在太可怕了。”赵策英反驳道。
“哪有你想的那么简单?朕以前也觉得皇帝是天下之主,一言九鼎。可是等朕登基后,才发现并没有那么简单。你当初不是替李大相公鸣不平么,觉得先帝既然选择了改革,就该力挺李大相公,不应该罢免改革一党,像守旧派妥协。朕登基后才能体会到先帝当时的心情,有的时候为了大局,不得不妥协。”赵宗全叹了一口气说道。
“父皇,这两件事岂能相提并论?当时只是政见不和,如今可是勾连外敌,父皇完全可以借着这件事肃清朝堂。”赵策英说道。
那时候他还年幼,对李大相公很是尊崇,后来李大相公被贬,为李大相公鸣过不平,为此还被赵宗全给打了一顿,不让他谈论这种敏感的话题。
但是随着年龄增长,他也慢慢明白改革失败没有那么简单。
之所以有那么多人反对,固然有很多人利益被触动的原因,也和当时改革过于仓促,有很大的关系。
一些人反对改革并不是因为利益,而是当时改革的弊端有不少,滋生了许多乱象,才反对的。
但是这次的事情不一样,那些人可是勾结外敌。
“若真如你想的这么简单就好了,朕现在虽然是皇帝,上面却有手持玉玺垂帘听政的太后。朕若是动他们,太后必然会觉得朕想提拔心腹来掌控朝堂,岂能答应?”赵宗全摇头道。
“父皇,儿臣觉得太后是明事理之人,若是把事情跟她说明,她必然会支持的。”赵策英说道。
“太后是明事理,但是她想要的皇帝是那种萧规曹随,按照先帝的方式去治理天下,她对朕并不满意。现在朕根基不稳,若是和太后发生争执,天下都会动荡。”赵宗全摇头道。
“难道这件事就这么算了?”赵策英不甘心道。
“事情没有伱想的那么坏,他们收了江景明的好处,也未必就是投靠了西夏,为的不过是钱财罢了。如今他们有把柄在朕手里,朕不追究,他们接下来必然会支持朕,等朕掌控了大局,有的是机会收拾他们。”赵宗全冷笑道。
赵策英闻言眼中闪过一丝惊愕,他突然明白赵宗全为什么不答应对那些官员动手了。
赵宗全说什么不想和太后发生冲突,是因为他没有和太后争权的实力。
而他一旦压下这件事,等于掌控了这些官员的把柄,这些官员为了活命,以后也会支持赵宗全。
这些官员就是赵宗全和太后争权的资本。
想明白这些,赵策英低下了头,拱手道:“父皇,儿臣明白了。”
赵宗全点了点头,说道:“再有几日你舅舅他们就要到京了,到时候你代朕出城迎接一下。”
“是,若父皇没有别的吩咐,儿臣就告退了。”赵策英行礼道。
“去吧。”赵宗全摆了摆手。
……
袁文绍本以为江景明被抓,接下来会有场大地震。
然而除了江景明被抓的那天有许多官员进宫替江景明求情外,接下来很是平静,好像什么事都没发生一样。
袁文绍本以为是因为暂时证据不足,结果一连几天过去,都没见到有什么动作。
这天袁文绍正在家中逗弄儿子,赵策英派人前来通知他,明日一早随他出城去迎接凯旋大军。
……
第二天一大早,袁文绍便骑着马前去西城门和赵策英汇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