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想法的,京中只怕不在少数。元岫出身书香世家,说不准的。
却听元岫落座缓缓开口:“京中的流言,连妾身与皇帝都听见了。可见背后推手是多么急切。现下就算退了亲,人嘴两张皮,定然都要怪汪姑娘有了外心。太后帮忙可能适得其反,叫外人说太后帮着棒打鸳鸯反而不妥。”
太后刚刚一时上头下旨,此时在听元岫分析,只觉得句句在理。
“那依皇后之见又当如何?”
元岫可不想独自包揽下这件事,看一眼朱慎尧含笑道:
“是我与皇上来时商量了一嘴。既然他们想要用流言坏了汪姑娘的名声逼她就范。那就将计就计,叫他也知道知道,被口舌裹挟是什么滋味。他着重传播汪姑娘退亲一事。那咱们也借一把东风,叫人包小将军与那外室是何等的情深义重。”
太后好像听懂了几分。看看朱慎尧,又在看看元岫。
不禁无奈笑道:“你这小蹄子当真伶俐,一路上不过几步路,就想的这般齐全。”
元岫倒是懂得谦虚:“也是皇上想的周到。”
母子三人相视而笑,只有汪玉瑶垂手立在旁边不知所措。
她是谁,她在哪儿,到底发生了什么?
怎么越听越乱?
就像弹幕说过的,人重生了,可脑子还是那个脑子。
随即汪玉瑶被原原本本的送了回去。退婚一事汪家也不再提了。
包家只以为皇宫也支持宁拆十座庙不毁一桩婚,事情基本成了。只是上门求亲,又被以各种借口推了。
那包恩伯哪里会让煮熟的鸭子飞了?只当做的还不够,即可寻人继续煽风点火。不叫汪家妥协誓不罢休。
只是这一次,舆论的方向一下子就失控了。
所有人的口风从那汪家绝情,逐渐改为了夸赞包恩伯情深义重。哪怕外室出身寒微,被逼着娶他人,也不忘与柳氏女的情分。
现如今汪家棒打鸳鸯,叫一对有情人天各一方,谁人听了不是扼腕叹息?
很快,那茶楼里头就有人以此为题编纂了一番。包恩伯与柳氏女,如何边关相识,如何一见钟情相遇相知,再私定终身珠胎暗结。以为熬过了三年边关风沙便能回京,却不想已是情人永隔。
包家感受到了舆论的不对劲,即可阻止,将那些说书先生好一番吓唬。h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