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老板问叶昭:&ldo;多少钱一斤出售?&rdo;
叶昭试探道:&ldo;我第一次做这个生意,我不懂行,卖多少合适?&rdo;
不懂行那就更好了,刘老板:&ldo;这得看你多少钱收的货。&rdo;
叶昭胡扯了一个价格:&ldo;我一块二收的。&rdo;
&ldo;那么贵?你被人宰了!我看你打出广告来,是不是着急出货?&rdo;
叶昭笑道:&ldo;我不着急,不赚到合适的钱,这个姜我们不卖。&rdo;
&ldo;这样,我亏本出一块五收,你一斤可以赚3毛,利润很高了。&rdo;
叶昭笑着摇了摇头,&ldo;现在市场上只有我有小黄姜,你这一块五出的太没有诚意了。&rdo;
小姑娘还挺厉害,懂的不少,刘老板问:&ldo;那你出价,多少钱你愿意卖?&rdo;
叶昭伸出手:&ldo;五块!&rdo;
刘老板当即拉下脸:&ldo;五块一斤?龙肉都没你贵!你知不知道宋荣记姜糖一盒也就十多块钱,你这卖的差不多跟宋荣记一个价了。&rdo;
五块虽然说不上漫天要价,但确实是叶昭随口往高了说的,她想测试对方的底线,从而知道市场的底线是多少。
&ldo;你最多愿意出多少钱一斤?&rdo;
刘老板咬了咬牙:&ldo;一块八。&rdo;
旁边听着他们说话的巧姨,快速算了一下,一块八一斤,成本八毛,十万斤岂不是一次性就能赚10万元?
我的天!
幸好巧姨也沉得住气,她见叶昭不出声,她也不动声色。
刘老板后来出价出到2元5角每斤,这是底线,后面实在没办法再加价了。
刘老板能出到2元5角,那他卖出去肯定得翻倍报价的,看来她还是保守了。
叶昭说再考虑考虑,留了对方联系电话,一个星期内会给对方他答复。
这边刘老板还没走,第二波客人上门了。
这波客人港城口音,两个人,其中一个姓韩,他们对于自己的身份含含糊糊,很明显这是钟家的代理人。
对于钟家代理人,叶昭就实话实话了,&ldo;我有10万斤的姜。&rdo;
她要让对方知道,她这批姜可以让宋荣记起死回生。
韩先生是个高个子,他旁边的人估计是个行家,那人拿起桌上的西山小黄姜,掰开后闻了闻,两人小声说了几句什么,韩先生才道:&ldo;你这批小黄姜是新货,放不了多久,这在市面上估计就几毛钱的价格。不过,如果价格合适我们可以全要了。&r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