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府门前栽着两棵高大的青松,枝干足有一人粗。
风和日丽的天气,温暖的阳光透过密密匝匝的枝丫照到由先帝御笔钦赐的牌匾之上,洒下疏落的光影。
穿着藏蓝色袍子的寂空背着一个小小的包裹,站在孔府门前,静候里面的人传唤。
一个头顶幞头约莫五十多岁的男子从里面走了出来,带着这样的权贵之家固有的礼貌和疏离,“这位客人请进,我家老爷邀您进去。”
孔府内并不像卫府一样到处都是花花草草,相反种着一排又一排的树。一进门,寂空便觉得这府中比外头要凉爽许多。
管事带着寂空七拐八绕,到了一片林子中。
林子里传来一阵阵悠长的萧声,在未见其人之际,管事便朝内禀告,“老爷,客人来了。”
萧声立时停止,树林里传来一声“退下吧。”
孔府管事弯腰退下,寂空站在原地,等着见这位孔皓德孔太师。
作为大献文臣之首,他在朝中的影响力,是不逊于卫家。
一个鬓边有些花白,却身形板正神采奕奕的男子走了出来。
今日这位孔太师着一身暗红色常服,瞧来颇具威严。
“你是何人?”孔太师站在离寂空约莫三步远的地方,不着痕迹地打量着他。
寂空合拳,恭敬朝孔太师行了一个礼,“在下赵居,乃是南陵辖内赵家村的一介书生。”
孔太师瞧着面前这个比自己高了快一个头的男子,气势却不输分毫。
孔皓
德个子矮小,却是朝中有名的行峻言厉的刚直之臣,他所言的政见,皆是字字珠玑鞭辟如今,不得不让人叹服。
“你在拜帖之中提到了剡族,你可知剡族为何?”
孔皓德瞧着眼前这个自称书生的人。剡族,这个宫中书阁里尘封在隐秘书卷中的族类,传闻中可以通晓未来,改变国运的古老部族。
多少人想要找到他们的踪迹,可这么几百年来,却终究只是一个传说而已。
而今竟有人说知道剡族的落脚之地,纵然是见过那么多世面的孔太师也拦不住心中的好奇。
记载有剡族的书册被锁在宫内书阁最高处,他知道,也是因为幼时他作为当时太子玄白宇之陪读,同其一同溜进了书阁,这才瞧见了那本早已看不清书名的书。
书中对于剡族的记载不过寥寥数语,却勾起了孔皓德的好奇,这世间,当真有这般能知未来,更改国运的人存在吗?
在一个平平无奇的下午,收到了一封寻常的拜帖,起初他并不将这当一回事,直到帖子里的剡族两个字彻底激起了他的兴趣。
他倒是要看看,这个能说出剡族之人,究竟是何来头。一介小小的书生,很显然这个假名头并不足以让孔皓德信服。
他将寂空带到了自己的会客堂中落座,直到在这儿,孔皓德才看清了面前这个‘书生’的长相。
一张普普通通的脸,却有一双阴邪的眼睛。
来者不善,这是孔皓德
初见寂空时下的定论。
“你告诉老夫说你知道剡族所在,你所欲何为?”
孔皓德大拇指指腹在另一只手的手背轻点着,他从不相信这世间有什么毫无目的的接近,这个叫赵居的人,绝对另有目的。
寂空站起,后又扑通一声跪到了地上。他言辞分外诚恳,“在下不远千里前来拜见,实想太师能够找到剡族人,测国运,改天命,救大献于水火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