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价呢?现在跌到多少了?”沙利文院长突然变得很紧张,忍不住开口问道。
大卫眨着眼愣了两秒,微笑答道:“最新金价期货合约是248米元每盎司左后,但我觉得如果明天开盘继续金价下跌的话,我可能会考虑在远月合约增加多单。”
“增加?你也在做多黄金?”
“对啊,我从几个月前就开始做多黄金了。您也是?”
“。。”沙利文院长没有立刻回答大卫,而是转头看向老友巴特莱教授,皱眉想了想才问道。
“我听说普林斯顿大学的校长盖伊·卢瑟,找你咨询过投资?”
“是的,他还把一部分普林斯顿大学的校友捐款,委托给我的公司进行投资管理。”
“这部分捐款是多少?”
“额。。抱歉,我无法回答您。”
沙利文院长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再次转头看向了老友。
不过,这次巴特莱教授好像选择性失明了,偏头看向窗外的街景,态度明确的表示自己只把耳朵留下了,其余免谈。
大卫看到了导师摆出如此有趣的反应,面带笑意的向服务员招招手,在确定对方可以满足自己提出的要求之后,向沙利文院长微笑着快速道。
“我的导师巴特莱教授在哈佛大学商学院工作多年,我最好的两位朋友也是在商学院毕业的人,如果说我对商学院或者哈佛大学一无所知,您肯定不会相信。。”
“刚才您说的话,我都听懂了,也很理解您对于院内和校内各派理念之争的苦恼,但我不知道您有没有意识到一个好像被人们忽略的重点~”
“沙利文院长,您知道现在全世界有多少所大学的商学院,采用萨缪尔森教授的着作《经济学》作为基础教材吗?”
“据我所知,自从1948年萨缪尔森教授发布《经济学》一书后,共有几十个国家把它翻译成三十多种语言,再版十几次,全世界的发行量已经超过500万册,且这个数字还在以每年十几万的速度不断增长!”
,!
大卫说到这里慢慢收起了微笑,故意放慢语速的同时,仔细观察着沙利文院长的表情道。
“可能有人会说萨缪尔森教授的另一本着作《经济学分析基础》的发行量很少,只有学术界人士比较熟悉。”
“而他的作品《经济学》,在最近三十年向全世界数百万学生普及了新古典经济学理念,让它成为当之无愧的经济学启蒙教科书的这个事实,现在好像没多少人会提及。。”
“那么,如果我们想要对萨缪尔森教授的学术生涯盖棺定论,他一生中最大的成就就是《经济学》吗?”
“no~这个问题显然没有那么简单!”
“我听说,萨缪尔森教授曾经很自负的称自己是这个时代最后一名通才。”
“而所谓通才,实际上应该说的是古典时期那种百科全书式的经济学家。”
“他在教科书中的经典理论,如果以现在哈佛大学众多经济学教授的眼光来看,并没能实现他自己想要的集大成之作。”
“有人批评他的书像味道很不错的三明治,到最后只吃到了面包的味道,比如他在书中提出混合折中方法,是把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混在一起成为混合经济。”
“而在我通篇读完《经济学》之后发现,市场和政府总是在不断打架争吵,微观和宏观好像是强行被关在一起的鸳鸯,这和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书中的理论并不是一回事儿。。”
“还有人会比较含蓄的说,萨缪尔森教授在其着作中提出的经济学原理毫无特点,只是在某些方法上进行了改进,而他们却从不会这样说凯恩斯或者马歇尔。。”
“但直至现在也没人主动提起过,萨缪尔森教授是第一个有关管理工具的发明者,像天气预报和大工厂中怎么找到最省钱、最省时间的优化配置研究,以及金融市场投资风险管理等等,都是来自他提出的方法上的改进。。”
“我个人非常喜欢研读历史,在翻阅许多历史资料后我获知了,萨缪尔森教授的《经济学》出版前基本上没有一本可以与《经济学》相提并论的正统经济学教科书。。”
“以前,经济学界的着名经济学家马歇尔、凯恩斯、马克思、约翰·穆勒、李嘉图和亚当·私密等等,他们出版的书在我看来根本不是教科书,而是论文集或者专题研究。”
“这,也是为什么现在的许多人越来越无法看懂那些古典经济学名着!”
“假如我们除去时代不断发展的客观因素,尝试着分析其本质就不难发现,这些书就是它们作者在那个时代发表的专业论文集或经济学专题研究汇总而已。。”
“所以我们在客观评价萨缪尔森教授的时候,应该建立在他的坚实的专业水准上,只有他拥有大师级的艺术造诣,才能缔造大师级的教科书。”
大卫说着,目光看向导师巴特莱教授,目光中带着一丝歉意,嘴上却毫不保留的道。
“正是萨缪尔森教授创造了经济学(教科书)畅销书的时代,才带动了其他财经类图书像现在流行的金融管理类图书的出版热潮。。”
“否则道现在大家可能要读的书,可能还是那种被许多大学生们称作沉闷科学的大部头经济学名着。”
“如果我们重新回顾刚才的问题~萨缪尔森教授一生中最大的成就,是《经济学》吗?”
“我的答案是,n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