迫于压力,李鸿章也不再坚持自行修建铁路,做了变通,改为委托洋人代为修建。
不久,上海英商怡和洋行受清廷委托,在上海至附近吴淞港码头,修建了一条16公里长的铁路。
这件事,很多报纸都做了宣传。此时,京城里的各种报纸开始多了起来,不再是《申江新报》一家发报的局面。
我记得,《申江新报》对吴淞铁路给予了大力肯定,声称这第一条铁路,虽然是洋人所建,但已经迈出中国交通史的第一步。
但才过了一年,这交通史的第一步就踩空了,摔进粪坑里。
一名守护铁路的士兵,不知何故,被压死在中国第一条铁轨上。
这下子,老儒生们再次按耐不住,再次抗议。反对修建铁路的声音一边倒。
“我早就知道,洋人的东西有妖魔之气。你们看报纸,压死了一个可怜人。再这样下去,还不知道要压死多少人。”
这是我们香喷喷饭店一位老顾客——范举人对我们说的话。
“老爷说的对。”
我娘当时陪着笑脸,小心翼翼地说道。
听说,朝廷对这事争论了好久。
最后,慈禧太后做出决定,以二十八万五千两白银的价格,向上海英商怡和洋行买下这条吴淞铁路。
买下后没多久,铁轨全线被拆下来,运到海边堆放,成为废铁。
两江总督还发动百姓复垦。铁路变良田。
就当大家都以为,修建铁路的事情可以消停了。
在一些商人的鼓动下,李鸿章等人在几年后,又提出在胥各庄至唐山之间,修一小段铁路,仅长9。67公里。
而且,李鸿章保证,这条唐胥铁路不再沾有洋人的妖魔之气。
因为,拉动车厢的是我们中国的上等马,不是洋人的机车头。
老佛爷终于点头同意了。
唐胥铁路开通后,我还专门去看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不得不说,货物放在车厢里,通过平整的铁轨,确实比传统的牛车、马车要便捷许多。
经常护镖的朋友都知道,一碰上下大雨的时候,道路泥泞不堪,牛、马都不肯走。
我们镖师和趟子手也只好在原地等候,等雨停了再走,确实麻烦。
而唐胥铁路两边的路压得很严实,还铺上小石子,不受雨天影响。货物在车厢里也淋不到。
铁路和土路,铁车和马车、牛车,前者显然更加便捷、实用,怪不得洋人要修建铁路。
当二十几匹骏马一起鸣叫,拉着火车远去时,那场面实在有点壮观。
当时,我和其他围观的寥寥几人一起鼓起了掌,真心为这个新鲜事物感到高兴。
尝到甜头的朝廷后来对修铁路这事也不再那么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