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没多少人对宇宙星辰感兴趣,这也是出于个人主观视角的考虑。
星辰大海听着倒是挺美好,但人类社会的星辰大海与现在存活于世的人又没关系。
“不,这样计算的世界还是太大了,有能力以旅行者号的速度进行太空旅行的人类可没几个。”
李恒用自动铅笔在历史课本上写写画画。
如果说客观唯物主义是探索未知的外部世界,是向“心外”去,是做加法。
那么“心外无物”就是只关注个人自身的内部世界,注重“心内”,是做减法。
循着王阳明心外无物的思路,李恒一路做减法,计算着对于一个寿命有限的地球人来说,个体的世界究竟能有多小。
“心外无物,放在现代世界就是缸中之脑的世界观。最小的世界就是只计算人的思想意识能存在的最小物质基础。”
“一个长宽高都有十厘米,质量约为一公斤的血肉大脑?”
“不,还是太大了。”
“人类的大脑每秒能接收10^7~10^8比特的信息,取上限计算,100年时间就是3*10^15比特。”
“这相当于900万亿个十进制数字,260万亿个汉字,9000万本网络小说的信息量。”
即使是从来不会遗忘任何细节的超忆症,理论上最多也只能记下一个900万亿位的数字。
这个数字已经很了不起了,当前地球上已计算的圆周率位数还不到这个数字的十分之一。
用DNA作为存储介质进行承载,一个人终其一生所能知晓的一切还不到2微克,相当于一只蚊子体重的千分之一。
李恒在王阳明的画像旁边用自动铅笔轻轻点了一个句号大小的小黑点。
理论上只需要这么一个小黑点,就足以承载一个地球人一生的所有喜怒哀乐。
如果是王阳明这样只活了不到六十年就死去的古代人,那么这个小黑点可以承载两个。
缸中之脑的假设是不可证伪的。
人类的经验只能建立在这每秒不足1亿比特的信息上,超过这个信息量的外部世界就是人所无法感受的。
人的大脑也许被装在颅骨内,通过脊椎连接着四肢,也许被装在一个玻璃缸内,鲜活的血肉上插着十几根管子。
也许人类根本不是有着血肉大脑的生物,人类的真正本体其实只是某些比蚊子还小得多的超级计算机。
但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不会认为缸中之脑的假设是真的。
理由很简单,在缸中之脑的假设中,上到统治世界的帝王,下到睡在桥洞下的乞丐,都享有同样的大脑与智慧。
地球上最富有的人和最贫穷的人,他们体验到的生活有着完全一样的基础成本,本质上都只是一段信息量相等的有序信息。
既然如此,那为何地球上绝大多数人的生活会过得如此艰难痛苦?为何不能让所有人都过上最富有、最快乐的生活?
最合理的答案就是人类所在的是一个客观唯物的世界。
人类看到的太阳星辰,它们的存在与否并不由人的主观意志决定。
这些天体并非一小段投影信息,它们有着沉重的质量,包含着远远超过人类大脑的庞大能量。
正因为现实中的人类生活充斥着令人无能为力的痛苦,所以现实才不会是缸中之脑的世界。
真实的、现实的世界是无聊且痛苦的,幻想的、虚假的世界才是有趣且快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