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不怕了,她家也会学点豆腐,以后也有豆渣补贴口粮。
她双手合十朝外面拜了拜,然后回家端了个笸箩把那一堆豆渣球分次运回屋。
她寻思八成是豆腐娘子家送的,她也没有东西还,回头就让铁牛去给二郎家干活儿吧。
第二日上午,裴父帮沈宁和裴母把稻谷收拾利索,送到高里正指定的地方抽查晒得干不干,再称重够不够,达标就装麻袋打钩,用黑笔写上户名,以便后面出问题时查验到户。
税粮集中收缴,再由里正带人押运送到县衙粮仓。
如果里正收不起来,县衙的粮差就会拎着鞭子下乡催缴,严重的会锁人。
今年裴庄税粮收得顺利,高里正也松口气。
下午沈宁他们的场院儿就晒干了,光滑平整,虽然有些地方有裂纹,但是影响不大,卡不住豆粒。
裴长青又去里正家还了磙子借了碌碡,回来压豆子。
碌碡也是圆柱体,但是有一条条瓜棱纹,不会碾碎庄稼适合给庄稼脱粒。
碌碡轻很多,沈宁和裴母、俩崽儿都能拖着跑得飞起,不需要男人,裴父就又去地里看看。
他现在除了看看大儿子家的地,也去二儿子家的地看看。
沈宁拖着转几圈,裴母拖着转几圈,大部分时间都是两小只一起拖的。
可惜压豆子不能赤脚,因为豆荚很硬,会戳破脚出血的。
沈宁:“你们压豆子,我去和大奶奶说说话。”
小珍珠:“娘,你只管去吧。”
沈宁要和大伯娘几个说说教村里人点豆腐的事儿。
靠她自己教到猴年马月去,肯定要第一批带第二批,批批相传,这样会点豆腐的人越来越多,直到全部学会。
大伯娘这会儿也不磨浆子了,带着媳妇和孩子们在场院里压豆子呢,他们已经交完税粮,收拾完豆子就只有种麦子了。
见沈宁过来大伯娘笑道:“阿宁,有啥事不?你看我这脏兮兮的。”
沈宁指指自己头上的豆秸,“咱都一样。”
两人笑了笑,就去一边坐着小板凳说话。
沈宁把地基好了要教大家伙儿点豆腐的事儿说了,“大娘,可能会影响嫂子她们换豆腐。”
大伯娘笑道:“那本来就是说好的,俺们想着换一天赚一天呢。”
沈宁又问她们忙不忙,能不能让张氏三个明儿挑豆腐出去顺便教人点豆腐,大伯娘几个就教本村的。
她让张氏几个去教外村的,也是为张氏考虑。
去教村里人点豆腐,村里人就会感激她们,跟她们交情深厚。
以后即便大家伙儿学会点豆腐,也不见得愿意天天做,她们依然有机会挑担子换豆腐。
毕竟好几个村子呢。
大伯娘:“方便,可方便了呢,反正我家也要天天做豆腐,就让村里人来学呗。”
现在不只是她,大民大根几个的媳妇也都会了,回头可以教她们娘家。
甚至因为她说阿宁没时间教,到时候都是各人回去教娘家人,赵氏和大丫二丫都会了。
学得还挺快。
说完沈宁又绕去荷花嫂子家说一声。
荷花嫂子笑道:“妹子,我早预备着呢,这一片儿的都来跟我学就成。”
沈宁家里有活儿,也没多聊就先走了。
路上碰到人就说一声开始教点豆腐了,明儿早上就可以就近选会做豆腐的人家去学点豆腐。”
这无异于给原本因为收税粮而低迷的裴庄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大家瞬间又活跃起来。
没下地的老人孩子奔走相告:豆腐娘子说大家伙儿可以学点豆腐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