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光禄寺和尚膳监的厨役便可以缩减,争取把现在的七千人缩减为三千。
而他的御膳花费,一个月顶多两千就够。
这么一想,皇帝都有些期待了。
他微微颔首,唇角带笑,“准。”
出宫时间不短了,皇帝虽然意犹未尽却不得不起身回宫。
他不像父皇那样动不动打朝臣们的廷杖,朝臣们就胆肥得很,喜欢跟他……耍赖撒娇。
他幼年受苦,后来靠朝臣们扶持坐稳太子之位,又靠群臣们扶持顺利即位,与阁老们是有感情的,对他们也多有纵容。
可他们一边扶持他一边又妄图掌控他,也让他越来越不舒服。
他和几位重臣的关系可以说是爱恨交织的,不会撕破脸,时不时又要较较劲。
还有几个臣子仗着他仁慈就喜欢谏言,鸡毛蒜皮的事儿都要进谏。
他甚至怀疑他们妄图挑动他的怒火,让他打他们廷杖,然后他们就……爽了?
能青史留名是怎么的?
就好比今儿他带着侍卫和张公公出宫来萧先生家,他们若是知道就得膝行至乾清宫,涕泪横流,劝谏皇帝陛下保重龙体,君子不立危墙之下云云。
总之,你是皇帝,你要出宫就得大张旗鼓,前呼后拥,绝对不许轻车简从。
万一有危险呢?
您让老臣们还怎么活啊,不如现在就撞死在这里吧。
你能让他们为这点事儿撞死?
还不得好言安抚,感谢他们把你这个皇帝安危时刻放在心上吗?
你要真不管,有几个老头子是真撞,一把年纪了,估计觉得活够本儿了,要是死谏成功那可留名千古。
朕才不会让他们如意!
、
、
皇帝坐在装饰低调的马车里,微微合眸,张公公跪坐一边儿给他轻轻捏腿。
皇帝捏了捏眉心,颇有些忧虑道:“知县去了竟然凑不齐干活儿的人手,还得自己花钱从外地招募师爷?朕听来匪夷所思。”
刚才萧先生给他讲豆腐娘子和裴二郎跟着七岁的小儿子识字,说夫妻俩十分勤奋,没有灯油,常常拢着火堆学到半夜。
他们学会以后还教村里孩子识字,大家进步很快。
讲到这里又拐出去说民间识字的人极少,某些偏远地区满村找不出个识字的,即便里正都不识字。
甚至一些偏远县城,知县去了凑不齐干活儿的人手,什么县丞、主簿都是没的,勉强有个负责治安、缉捕盗贼的典史也识不得几个字。
皇帝当时听得大为震撼。
再从故事里提取一下关键词,那些地区识字的人全集中在几个大家族,他们岂不是可以长期把持一县?
流水的知县铁打的大户。
知县不过是个摆设而已,皇命更是天上的云。
总有那么一些县的主官出缺,常年没有知县到任。
山高路远,做官的不爱去,去了也是被拿捏的下场,根本无所作为。
因为整个县衙从上到下都是地方豪强的势力,知县就是个摆设。
实际不只是偏远地区,甚至中原腹地都有此类情况。
一些大族一边供本家子弟科举入仕,一边把持本县胥吏差役的职务。
知县、县丞、主簿、典史为朝廷命官,具体做事情的却是当地胥吏。
往往这些胥吏勾结弄权,再和当地家族的主簿、典史沆瀣一气,便能轻易架空知县,掌握一县命脉。
知县为了反击,往往会带幕僚和师爷们上任,与当地势力斗智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