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氏是例外,她有销售天分。
第三代倒是又可以。
大丫非常细心,做财务不错。
二丫也有销售谈判天分。
铁头虽然年纪不大,但是跟张氏一样有闯劲儿。
三叔家孩子目前还看不出什么,四叔家裴金子倒是不错,和高进升也能撑起一个作坊。
当然,这些都建立在有一波优秀的人顶在前面,能让他们安心搞作坊和铺子,没有来自外面的强压。
如果没有她和裴长青,豆腐村搞不起作坊,搞也会被人吞掉。
所以他们是相辅相成的利益共同体,村里人也会看到这个关键,愚钝的看不到,高里正也会让他们看到的。
调整好作坊,针工局前来学习的第一批宫女太监也要学成回宫了。
沈宁会的针法有限,她只会基本针法,至于花型得靠陈玉箫和谭秀带着他们摸索、创新。
沈宁会编织的款式更有限,她只会织围巾,只知道手套袜子的大体织法,具体怎么织都是陈玉箫和谭秀带人摸索的。
这母女二人被她发掘出了特殊天分,她们在棒针钩针方面的确有天分,还能根据自己的理解绘制针法图!
这就厉害了!
在她们的教导下,第一批学徒已经能够独立织围巾、披肩、毛毯、手套、袜子、内衣,除了基本花型,也掌握了几个简约大方的花型。
宫嬷嬷决定先让一半学徒回宫开班收徒,带人织手套袜子内衣这些不需要什么复杂花样的东西,另外一半让他们继续在这里跟谭秀和陈玉箫一起研究更多花型,同时绘制棒针和钩针花样图册。
这样她就能在豆腐村多住些日子啦。
沈宁原本邀请她和裴父裴母一起去县里的,宫嬷嬷却说不喜欢凑热闹,在家里正好。
她在家里其实也挺热闹,苏婆子、谭秀陈玉箫和陈琦三人住在这里,早上她和苏婆子一起做饭,吃过饭去高家看学徒们干活儿,再回来帮大伯娘一起看着作坊,还会去看看地窨子编织组呢。
识字班当然也没停,虽然阿年、二蛋不在,可他们习惯了老带新,只要有老生在,新生就可以随时入学学习。
今年冬天周边村子也有孩子背着干粮和柴火过来学习的。
周边那些有眼光的村民看到沈宁让阮荷花娘家的侄子侄女去作坊做工,也都动了心思,想着让孩子去学习班学习,学成以后保不齐就能进作坊干活儿呢。
如今陈琦代替二蛋当了代课老师,蒜苗、锁头俩当正副班长,都正经学习呢,一点没耽误。
阿年之前邀请陈琦一起去县里的,毕竟高进禄都能去,陈琦当然也行啊。
是陈琦自己不乐意去的,他不是真正的小孩子了,也不那么热衷和小孩子玩幼稚游戏。
他很喜欢待在裴家,即便主人家不在,他也觉得心安。
这是珍珍的家。
虽然一切都发生了变化,不是他记忆的那样,他也喜欢。
他发誓今世一定要学出点样儿来,能给他娘和姐姐当靠山。
再沈宁再一次邀请他同去县里的时候,他对沈宁道:“沈姨,你放心吧,我不是一个人,一点都没耽误读书,裴叔布置的功课我都有完成,书也都有好好背的。”
沈宁挺高兴,“阿琦真是越来越懂事了,你娘和姐姐呀也算有依靠了。”
封建时代,没有女人能自己靠自己,因为没有父亲兄弟儿子,周围的人会吃了她的。
陈琦能懂事,也是谭秀和陈玉箫的福气。
谭秀现在跟以前也换了个人似的,再也不用穿绫罗绸缎,金闪闪的首饰插满头来给自己增加底气,她在裴家就穿普通的布衣,头上也是简单的银簪发钗,戴着朴素的银耳饰银镯子。
她彻底把陈老爷抛到了脑后去,甚至懒得想老头子给不给她和儿子闺女留钱的事儿了,一心和女儿研究针织花样儿,再就是照顾儿子起居,让他能专心读书。
有沈老板当后盾,她感觉自己倍有底气,啥也不怕了。
谁也不能再随便发卖她了呀。
没有后顾之忧,有了安全感,就能全心全意做喜欢的事儿了。
她对沈宁道:“阿宁,你放心去县里,家里就交给我,针工局那边儿,还有宫嬷嬷,我保管都给照顾好。”
沈宁笑道:“我当然放心,你也要安排好自己的生活,有需要只管说,陈家那边儿要是有什么事儿也只管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