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
虽然三月的时候,雨州京城气温早已转暖,但赤昭的北边却还是刚刚变暖。
现在伊国也就只剩下北边的战争,休养了半年,我希望周展功和萧破武不要让我失望。
……
六月,看着高高叠起来的奏书,我的内心是复杂的,其中九成是赤昭之地传回来。
什么“骑兵纵马于野,在草原上无恶不作。”
什么“连清寇屠杀数个小部落,无论男女老少全都没放过。”
什么“萧破武点燃北方草原,致靠近伊国边界的草原部落民不聊生。”
什么“士卒太过凶残,杀俘成风。”
……
有小部分是军队里的监卫上的奏书,这类主要说明这么做的必要性。
更多的是边界官员的弹劾,他们的消息来源主要有两点。
一,从一些运送粮食的士卒,一些真正参与屠杀的士卒转述。
二,从草原诸部派来的人知道。
毕竟是北方作战,伊、南封、唐、北陵都没有草原作战的经验。
赤昭国的士卒超过三成,就是要利用他们熟悉地形,好辨别方向,寻找水源,寻找珝国游牧民驻扎的地方。
因此,一些官员是可以通过赤昭之地士卒了解前线到底发生了什么。
别看珝国以前年年南下劫掠,看似水火不容,实际上他们也有自己的联络渠道,并且保持联系,甚至关系极为要好。
珝国南下,对别人来说是灭顶之灾,是杀身之祸,对他们来说,那就是发财的机会。
有些官员就是拿了珝国的好处,希望以此让我约束士卒,甚至退兵——为了天下苍生。
……
我是那么好骗的吗?
天下苍生?珝国跟我说天下苍生?
当然,边界官员并非都是如上述那般,若真如此,伊国恐怕早已不复存在。
在北边边境的官员中,有一半是赤昭国的原班人马,而另一半则是最近安排的新人。
……
有些官员曾亲身经历过珝国的劫掠和迫害,对于珝国可谓深恶痛绝。
他们在上书中对朝廷的决策表示赞赏,甚至还进一步提出了一些更为阴险毒辣的计划。似乎恨不得亲自奔赴草原,手刃几个敌人方能解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