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罗宁,克罗宁他去了哪里?”
“不管他去了哪里,他都不会再回来了,”埃里克说:“你以为我们是平等的吗?或许他还会从角落里窜出来夺取我的身体?不,克罗宁那个可怜虫,他只不过是个脆弱的虚影,他被我打碎了,再也不可能出现在你面前。”
他的话让莫琳感到糊涂。
她直到现在也没完全弄明白埃里克和克罗宁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
莫琳从前听说过,一个人突然性情大变,连带着喜好和谈吐都截然不同,这很有可能因为他本身存在着两种不同的人格,而环境的变化则导致着两种人格在生活中交替出现。
但埃里克的例子看上去却不太一样。
他说克罗宁和他的地位不相平等,且不会再有出现的可能,这是否证明着埃里克的人格吞噬了奥斯顿?
可为什么呢?明明克罗宁才是占据大部分时间出现,在歌剧院里扮演得力助手的人,而不是那个神出鬼没,有时候甚至会接连消失上一个月的幽灵。
莫琳想起来,在坎贝尔家中,家庭教师与她介绍过一本名为《化身于我》的书,书里描述了的妇人就出现了“醒着却有不同记忆和性格”的现象。
她说:“白天,你总能在牧场上看到雪勒夫人忙碌的身影,她勤恳而朴实,生怕麻烦别人,连邻居递来的一块麦饼也不会接受。可到了傍晚,她却像换了个人似的,笑声爽朗得能一直传到隔壁村庄去。起初,人们以为她是在装模作样,可后来才发现她是得了病。”
那时候,小莫琳对于雪勒夫人的事例感到十分稀奇,晚上睡不着觉也要把书翻出来反复咀嚼其中的内容,雪勒夫人本人更是在那段时间时常入梦。
家庭教师在得知后问她,你读了那么多遍她的故事,那你知道雪勒夫人为什么得病吗?
小莫琳摇摇头,太过深奥的内容她读不懂,只知道雪勒夫人是个苦命人。她用自己的猜测尝试回答:“是因为她生活贫穷,没过上好日子吗?”
“不完全是。”家庭教师翻到《化身于我》的第一章,只让小莫琳朗读最后一段的内容。
“她不想扭开脸,丈夫呼啸的一巴掌却强迫她转换了视线。雪勒夫人跌坐在地,案板上敞开的面粉随之砸在她的脑袋上,像是一场埋葬她婚姻的雪。”
家庭教师说:“她受丈夫的压迫太久,心理防线逐渐崩塌,这才在不得已之下分裂出另一个快乐的人格出来。如果非要为这个人格设立一个目的,她是为了让真正的雪勒夫人活下去而存在的。”
“那么她为什么不能干脆永远做只在晚上出现的那个雪勒夫人呢?”
“那样她就不是自己了。”家庭教师摸摸小莫琳的头:“再者说,人生并不是总被悲惨的部分占据,除了压迫外,雪勒夫人也有属于自己幸福的时刻。晚上的人格本来就是为了她存在,又怎么会忍心抹杀自我呢?”
埃里克不是雪勒夫人,莫琳忍不住想,那么他会和她遭遇过相似的处境吗?
他能够对克罗宁痛下杀手,是不是证明他在自己的人生中已经找不到任何幸福的部分了?
莫琳没有察觉到,她再次展露出来了对于埃里克的怜悯,她心中的天平已经悄然开始倾斜。
但如果她能在这时候把疑惑向面前的人吐露出来,埃里克一定会否认她的想法。
他不是没有幸福的部分,而正是因为拥有,才不愿意与另一个人格共享。
他的幸福隐秘而纯粹,只需要一个人即可完成,那就是莫琳的存在。这份幸福甚至不需要莫琳本人知晓或者与他心意相通,只需要她活着,和他共同呼吸同一空间的空气,他就有了在这个世界喘息的余地。
假如我们把故事线从头至尾刨开摆在纸上,就会发现先遇见莫琳的人是克罗宁,这份隐秘的幸福也本该属于他。在他们的人生里,埃里克自认为是掠夺者,是抢占幸福的小偷,可他不得不这么做。
克罗宁通过改换面貌短暂逃避了现实的不堪,他没有受过讥讽与排挤,一直像一个正常人那样生活着;埃里克却不是,他接受了自己外貌的崎岖,也接受自己内心的阴暗,是游离于社会之外的幽灵,对于这样的人来说,莫琳于他的重要性远比于克罗宁更重要。
为什么不能让给我呢?埃里克无数次这样想。
直到最后他再也无法接受记忆中出现的偶尔的断片,以及失去的和莫琳相处的时间。于是他决定占据这副身体。
埃里克不会知道,他与莫琳面前隔着一层名为‘误解’的屏障,假如他们愿意更坦诚,也许此刻的场景就不会僵持成这个地步。
“既然丢掉了克罗宁那张脸,那么一定代表你是愿意看着我的,”埃里克贴近莫琳,灼热的气息喷洒在她的脖颈上:“我请求你看着我,认清我的模样,而不要爱上那张虚伪的面孔。”
莫琳想,这场面多么似曾相识啊!
上一次在黑湖底下,他不正是要她看着自己的脸,企图透过她的表情试探克莉丝汀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