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临,凤仪宫前,侍女们齐齐跪地行礼。
“叩见陛下,陛下万岁万福。”
“都起来吧。”
明德帝跨入殿中,李暨跟在陛下身后,手中捧着的正是皇后娘娘的金印与宝册,此番陛下是来完璧归赵。
皇后娘娘自请废去中宫之封,阖宫妃嫔都为娘娘求情,求陛下切莫牵连皇后娘娘。偶有不安分的高位妃嫔肖想中宫之位的,都被陛下贬斥。
李暨恭敬将那两样珍贵物什摆在皇后娘娘面前,无声退下后又合上了殿门。
明月高悬,帝后二人相顾无言。
明德帝绝无废后之意,是他对皇后有愧。他更教子无方,对不起列祖列宗。
他本以为自己能够平衡好前朝后宫,结果到头来,他的发妻,他的孩子们,他都对不住他们。
“淑华,”他开口,终是承认了自己的挫败,“朕还是令你失望了。”
“并不曾。”姚皇后声音平静,鬓边只簪了一支牡丹银钗。
“臣妾说过,不会对陛下失望的。”
她的目光平和如水,话语字字真心实意。
从你贬妻为妾的那一日起,我便再也不会,对你失望了。
第75章外放
正月二十三,在淮王陆忱叛乱平息的第三日,明德帝正式下诏,立皇五子昭王陆憬为太子。
连番遭受打击、已是心力憔悴的帝王再无心政事,命新储君监朝。
文武百官对朝中的风向多少都有预料,昭王殿下定鼎大晋半壁江山,平河北、淮王叛乱,登临东宫之位实乃众望所归。
前朝政权平稳过渡,后宫中,明德帝始终不曾同意发妻的废后所请。
在将政务如数移交给太子后,明德帝携皇后迁往仁智宫居住。
二月初五,在东宫册封大典前夕,蜀王陆恒离京就藩。
至于淮王陆忱,则被废去亲王之封。明德帝仍念骨肉之情,命了太医为他医治病情,将他一同带去了仁智宫严加看管。
冰雪消融,朝中气象随之一新。
“太子殿下。”
尚书省前,顾宁熙后退半步见礼,与面前人维持着一个不远不近的距离,合乎规矩。
微妙的疏离之感,却被陆憬敏锐察觉。
心底升腾起些许不悦,但元乐看向他时,她的眸中依然是蕴着笑的。
顾宁熙也确乎为好友欢喜。他成了名正言顺的国之储君,这辈子不必再背上弑兄夺位的疑云。他光明磊落,是民心所向。
而蜀王殿下去了蜀地,蜀中素有“天府之国”的美名,那儿物产丰饶,民风淳朴,于他而言也算是有了一个不错的归宿。
一切都很好,就宛如天边阳光灿烂。
顾宁熙笑容中带了几分轻松与释然,她亦会有自己的去处。
一朝天子一朝臣,武安侯他们在朝中必定会步步高升。
而她不同,昭王殿下在前线征战时,她在京都安享太平。
她无从龙之功,可以如寻常官员一般按部就班地外放,去过自己称心遂意的日子。
“你要去何处?”旨意不日便颁下,陆憬任命宁国公世子谢谦为振武将军,领兵三千前往胶东剿匪,算是众望所归。她的兄长为随军的三位副将之一,有了机会去另一方天地施展拳脚。
出征前两日,顾宁熙特意回了魏宁侯府,送一送兄长。
“二哥此去,万事小心为上。”
莫贪功,少打头阵。宫中开始紧锣密鼓地安排万寿节所有事宜。天子寿辰,排场非同凡响。宫廷内外官员各司其职,忙中有序。
置身后宫中,这一份忙碌却同顾宁熙毫不相干。她虽身处北齐宫城,倒总像个过客一般。
她心知肚明,若是在大梁,她们那位陛下的寿诞怕是要提前三月大操大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