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舅说:“你当时要学导演,咱们还商量过要不要找雪亭的关系介绍人照顾你,结果成绩出来你直接去夏京了,那就算了,雪亭的关系没那么远。”
袁淑华也听腻了千篇一律的吹捧,凑过来吃西瓜,闻言吐槽:“真留在海城也难,雪亭哥自己都照应不过来了。”
方可以:?
原来李雪亭多年前曾应邀写了两个本子,都是长篇电视剧,一个改编,一个原创。
尤其是原创的那个本子,他写得呕心沥血,光是故事原型就酝酿了好多年,接了项目后又花费三年时间反复推敲,字斟句酌。
拍摄的时候他是主创之一,不论导演制作,还是几位演员都非常尊重他。
他也投桃报李,不惜动用自己在话剧团的人脉,请了好几位从来不演电视剧的老艺术家负责重要配角和配音工作。
总而言之,就是全剧组上下一心,务必要打造出一部人人都是老戏骨,话里话外都是戏的精品。
李雪亭当时也是老夫聊发少年狂,放话说这部戏旨在给古装历史剧打样儿。
说他们要打破传统影视叙事一味歌颂王侯将相、英雄人物的桎梏,做出突破,他期待国内历史剧将以此为基攀上新的巅峰。
听上去都感觉内娱有救了。
结果这戏凉了。
凉得一塌糊涂,亏得血本无归。
可怕的不是骂名,可怕的是骂名都没有。
袁淑华有些唏嘘道:“其实我也不太懂,我当时这部戏全程追完了,节奏慢是慢一点,也确实没什么帅哥美女,不过真的挺好看的,我一集都没睡着,还看哭了好几次。”
舅妈说:“老爷子很喜欢那部片,集集不落,他也不知道这部片子亏得血本无归,咱们也不敢跟他说。”
舅舅袁叔英说:“是啊,每回雪亭过来,老爷子就夸他这部戏写得好。时间久了,雪亭都不敢过来了,只逢年过节把东西送我手上,跟老爷子就说忙。老爷子还真以为是雪亭成了大编剧忙,其实他忙啥呀,自打那部戏之后,他都好多年没接项目了。”
方可以问:“不是说写了两部戏,那那部改编的呢?”
袁叔英一愣,有些不确定道:“应该也不怎么样,我都没听说动静。”
“哪儿啊,那部根本就没播。”袁淑华更清楚点情况,
“那部戏拍到中途出了点事,我忘了主角被查出来吸Du还是偷税,后面卷进了一些事,反正没拍完就腰斩了。连亏两部,那家公司也垮了,一来二去雪亭哥就被传成行业毒瘤,这才没工作了。”
“所以你那时候报夏影我还挺反对的,你李伯伯就是个血淋淋的例子:把心挖出来写东西给人家看,结果人家还不买账。这事儿找谁说理去?只能血往肚里咽。”
袁女士又啃了口西瓜。
方可以若有所思。
*
作者有话要说:
只能说现实比小说更魔幻,谁能想到,以为是开始,结果是巅峰。[化了]
第37章拜访编剧曲高和寡还是生不逢时
在被当成胖达围观了好一阵,又顺便收到一堆八卦咨询和圈内签名的委托订单后,方可以总算完成了今年份的亲缘任务。
趁着还有时间,方可以搜索了一下李雪亭的相关信息。
大体情况其实与大舅等人的第一手小道消息基本一致。
甚至比起网络信息,人脉消息里还多出一些人性化的细节,和一些分不清是不是亲戚朋友自己臆断的心理活动。
怎么说呢,那部剧扑得确实有点冤,又没那么冤,很有点生不逢时的意思。
这个项目最早立项的时候其实是十年前。
前文有述(见第十一章),十几年前市面上有过一段时间的古风潮。
那时文化小说领域流行重新解码历史事件、用现代视野剖析历史人物、勇于推翻旧的盖棺论定等等;影视行业自然也不会放过风口,相关的古典小说、民俗传说翻拍一时风行。
在该领域,夏国凭借天朝上国不断代的独特优势,算是世界级单开赛道自领一军的存在。
历史改编作品既能激发起民族自信,又能唤起特殊感官波动,于是文化局特批专项基金扶持,立项、审批,都走绿色通道;演员参演、人员制作方面也容易刷奖项,属于是集体狂欢级别的盛宴。
在政策加持、基因密码和文化复兴的三重Buff下,期间批量性地诞生出一大把历史正剧、历史改编剧、戏说历史的作品,有些直到现在,还在视频网站的经典影视栏目页面高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