爽快是爽快了,就是留下的后遗症非常严重。
尹左二人谋逆,依附两人的党羽,自然难逃被清洗的命运。
其中有不少人都是他亲自提拔起来的亲信,包括他福王时期的潜邸之臣,也被牵连了进去。
百官在这个问题上较了真,哪怕他这皇帝出面护著,弹劾奏章也从未间断。
换个皇帝遇到这种情况,早就採取手段敲打言官,以保证自己在朝堂上的话语权。
自詡明君的永寧帝,却不愿意堵塞言路。
弹劾的內容,虽然有夸大其词的成分,但罗列的罪名基本都是真实存在。
大虞文官集团本就强势,尤其是在自身占理的情况下,皇帝他们一样敢喷。
刚开始是弹劾尹左党的余孽,发展后面一个个就开始阴阳起了他这皇帝,搞得永寧帝很是头疼。
处置了这些被弹劾的官员,他提拔起来的亲信,就被一扫而空了。
不处置这些人,朝中文武百官又不答应。
本想著冷处理,靠时间来淡化矛盾。
万万没想到,百官们不仅没有停手,反而在深挖证据。
面对浮出水面的证据,永寧帝也没法应护著。
熟读圣贤书,“亲贤臣,远小人”,早就刻在了他的骨子里。
让他为了一群贪官,和百官对著干,那是不可能的。
查出一人,就处置一人。
看似没有毛病,实际上却让永寧帝陷入尷尬境地,搞得里外不是人。
亲信觉得他缺乏担当。
尤其是那些一共收了几百两银子,就被定性为贪官的倒霉蛋,更是对处理结果严重不满。
明明他们已经很清廉了,不该收的钱从来不碰,还是背负了骂名。
按照这种標准,大虞朝就找不到几名清官。
百官觉得永寧帝在演戏。
政治斗爭是残酷的,前面既然选择把尹左二人明正典刑,那就应对知道要清洗其党羽。
不想把事情搞大,那就换个罪名处理两人,儘可能降低政治影响。
政治上既要又要还要,这让牌桌上的其他人还怎么玩儿?
“陛下,刚刚收到消息,徐文岳的母亲去世了。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他申请丁忧的摺子,此时已经在路上。”
汪逸风上前匯报导。
重新恢復上岗的厂卫,无论是人员规模,还是战斗力都大不如前。
为了证明自己的价值,那就只能另闢蹊径。
大量的情报人员流失,短时间內无法往官员府邸中安插人手,那就派人在外面盯著。
重要的讯息搜集不到,但普通的情报却获得了不少。
“哎!”
嘆息一声之后,永寧帝的脸色一下子难看了起来。
平叛战爭正处於关键时刻,徐母在这种时候去世,明显不是时候。
按照惯例,父母去世需丁忧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