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问题,不会得罪人。
指出朝廷的弊端,同样不会得罪人。
真正得罪人的,还是去解决问题。
无论採取什么样的方案,只要进行大的政治改革,势必就会触及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
一般来说,遇上这种悲催事,都不会有好下场。
纵使改革成功,也要遭到反噬。
“哦,这么快?”
舞阳侯略显惊喜的问道。
作为钦差大臣,他的压力也非常大,只是没有向外人倾诉。
朝中发生的变故,他也是知情的。
为了挽救局势,文官集团出现两极分化,在以往是不可想像的。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永寧帝是倾向於对勛贵鬆绑,藉助勛贵系的力量儘快平定白莲教之乱。
单纯从明面上来看,这就是送上门的大蛋糕。
可巨大的利益背后,同样也伴隨著巨大的隱患。
勛贵系大佬全部外放,势必导致在中枢的权力空虚。
成国公和镇远侯是先帝任命的辅政大臣,身份地位非常特殊,在政治上可以同內阁抗衡。
遇到了问题,可以和文官们据理力爭。
这是其他勛贵,所不具备的。
想不要接受这个建议,勛贵阵营內部,也发生了分歧。
一部分人认为应该挺身而出,挽救帝国的危局。
更多的人则持反对意见,理由非常简单,对文官们不信任。
前脚刚赴任,后脚就拆台,这种事情他们完全乾的出来。
搞不好地方上的烂摊子刚收拾完,勛贵系就被排挤出了朝堂。
作为新晋勛贵系巨头,在这种事情上,舞阳侯拥有不小的话语权。
哪怕人不在京师,也有多名官员给他写信,试图获得他的支持。
其他人的信件,他都可以不当一回事,可永寧帝的私信却是必须要回的。
一时半会儿,舞阳侯也拿不定主意。
“敌军开始赶製车辆,证明他们已经中计,现在战机已经成熟。”
李牧淡定的回答道。
不是他故意敷衍,主要是真正的理由,不方便说出口。
敌军赶製车辆,说明他们已经抢到了足够多的战利品,並且还捨不得放手。
这就意味著,外派的军队要运输战利品,不会立即返回大营。
此时城外的敌军,兵力不足总兵力的一半。
能够逐个击破,肯定比直接上去啃硬骨头强。
选择把决战时间,放在三天后,那是要让敌人进一步放鬆警惕。
“本督要忙於朝中事务,没有那么多精力兼顾战场。
具体的作战计划,你直接全程操办,不用上报了。
本督只要捷报,其他的都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