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官,也是丰富歷史传承的。
最知名的卖官达人,可以追溯到东汉。
明码標价,童叟无欺,甚至还开办了官位交易所。
巔峰时期,就连三公之位,都被皇帝拿出来售卖。
此后的统治者吸取了教训,或是禁止卖官,或是对卖官做出限制。
隨著歷史变迁,到了蒙元时期,卖官艺术再次蓬勃发展起来。
同这些前辈们比,大虞朝的卖官,还只是小儿科。
定价混乱,没有统一標准,缺乏品牌效力。
即便是买到了官职,一样会受人鄙视。
正统文官不看他们一眼,武將也嫌弃他们。
能够拿到实缺编制,那么也就罢了。
最起码进入了统治集团,拥有了正式官员待遇。
只买到虚衔的,纯粹就是荣誉性质。
获得的特权仅限於见官不拜,可以穿官服,住相应品级的宅院,不用服徭役。
实际权力约等於零,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但增加的不多。
“朝廷给出的实缺,多是偏远州县的低层次职位,最高不过七品县令。
就算能够掌握地方权力,影响力也非常有限。
何况官员是有任期的,一任期满就会调动。
以那帮文官的特性,这种钱买来的官,肯定是吏部重点考察对象。
要挑毛病太简单了。
其中大部分人,干满一届之后,就会被赶回家。
如果吃相再难看点儿,联合三司衙门一起清查贪腐,还能给一锅端了。”
李原不屑的说道。
这种低层次的官职,无论文武,都无法入他的眼。
尤其是偏远地区,没人愿意乾的岗位。一封举荐信送到吏部,就能够安排上。
“叔父,这次您可猜错了。
卖官这种事情,只要开了头,就停不下来。
科举这条路不好走,哪怕文官世家,也不是人人都能考中进士。
或许前期阶段,大家鄙视这些买来的官,世家子弟觉得丟不起这人,不屑於为之。
钱买官的都是商人、乡下老財主,还可以这么操作。
等到时间长了,大家慢慢习惯了下来。
从前那些无缘官场的家族子弟,也会跟著改变观念。
地方大族为了自家利益,也乐得在衙门中安插自家人。
一旦他们通过捐官入仕,那么局势就不一样了。
吏部卡的严,那是针对外人。
遇到关係户,还是会手下留情的。
隨著时间推移,捐官入仕的人不断增加,他们的仕途天板也会不断被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