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焕庸线,说明了一个事实,即民国的我国国土,只有420万平方公里,是大致适合人口密集居住的。这个事实很残酷,但事实就是事实。”
主席的脸色有点严峻。
李思华接着分析:
“按照前世时我国及东南亚的耕地开发情况,大约宜居地区有30%左右的面积,可以开发成耕地,再多的话,对于生态环境的压力就太大了。按照这个30%,我们大致可以估算耕地,大陆420万平方公里的30%,是126万平方公里,合19亿亩耕地;我们计划纳入国土的东南亚285万平方公里,按30%则是85。5万平方公里,大约13亿亩耕地,两者相加就是32亿亩耕地,大部分的基本盘就有了。这是705万平方公里的最宜居国土,所能提供的适当的耕地面积。”
“如果前面我们设想的3大地缘战略都得以成功,那么我们的总国土面积可能达到1460万平方公里左右,即不太宜居的国土,还有755万平方公里。”
“首先要去掉西藏和青海约200万平方公里,那里海拔太高了,只能种植少量青稞之类的粮食,产量也很低。所以能考虑的,就是剩下的550万平方公里左右。”
“这550万平方公里,实际上不是不能耕作,而是因为缺水。其实一些地区,有足够的水的话,开发耕地的潜力很大,例如新疆,是“三山夹两盆”的地形,平均海拔在1000米上下。两个大盆地,如果不是缺水,都是非常适合作为小麦这样主粮的耕作基地,其耕地规模的潜力至少是50万平方公里(7。5亿亩)。”
“我们未来,会只能依靠科技研究带来的技术进步,探索能否从西藏引水入新疆的问题。短期是用不着的,宜居地区的32亿亩耕地,已经足以让我们有非常充足的粮食了。但如果我们要开发西部,就不能不考虑粮食在当地生产的问题,总不能全部靠从东部运过来。这550万平方公里领土中,短期我们就算有5%比例的耕地是不缺水的,那即是27。5万平方公里,合4亿亩耕地。”
“所以建国初期的时候,也许我们很快能实现32加4即36亿亩的耕地格局,这足以支撑我们粮食丰足50年,而50年后,就需要增加耕地了,这要依靠届时的科技进步。”
“在建国初期,产量如果按亩产400~500斤算的话,大约是我前世2020年左右的亩产一半左右,即36亿亩相当于前世2020年的18亿亩产量。按此估计,我们在初期,从24亿亩耕地开始,就足够了,这已经能支撑我们所有粮食的消耗,并有大量的剩余,按照建国初期的储备条件,我们要努力先实现“积三年之栗”,那么所有的自然灾害,就都不怕了。当然,粮食在近期的储存技术下,也最多只能三年,超过时间,肯定都要腐坏了,不合算。”
“所以啊主席,东南亚的战略意义,从粮食上就凸显出来了,如果没有东南亚,那么我们的耕地会非常紧张,必须让所有的耕地100%地发挥作用,基本上没有什么腾挪余地,而且未来必然要实施计划生育。有了东南亚,如果我们未来实现36亿亩耕地,可以全开发出来,每年使用24亿亩,其余12亿亩休耕,这样每块耕地基本实现“耕二休一”,三年中能有一年得到休耕,蓄养肥力,让农地土壤自然恢复,或者养殖一些牧草,提供畜牧业使用。”
“当然,这是短期的,随着人口增长,就很难保证耕二休一了,以后农地土壤的修复,要依靠科技。”
李思华的这一段数据分析,让主席非常激动,他站了起来,在屋子里走来走去,他深知粮食的战略意义,这就是国家的最根本大计。他转过身来,对李思华说:
“不抓粮食,总有一天要天下大乱,吃饭是第一件大事。有了饭吃,社会上少数人闹事也不怕。农业是轻工业原料的主要来源,农村是轻工业的重要市场。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农业就是工业。苏联在发展农业上走过的弯路,我们不能走,要引以为戒。”
第102章资源的困局与破局
李思华还谈到了人口与耕地、林地之间的配比问题,她给主席算了一本大帐:
“如果未来是20亿人口,城市化率50%,即农村农业人口仍有10亿人,假设其中7亿为乡寨人口,以农业多元化为发展方向;其余3亿为农场人口,以农业规模化和林业管理为发展方向。”
“7亿乡寨人口,人均配给农地3亩,预留委托种植1亩,平均单人就是4亩,这样14万个乡寨(占地280万平方公里),总体管理耕地28亿亩。45亿亩余下的17亿亩,则由农场管理,进行大规模种植。”
“对未来我国的国土进行计划性的顶层设计,总计1460万平方公里,其中类似青藏大部分地区这样难以开发的大约200万平方公里,可开发面积就是1260万平方公里。”
“耕地占掉了300万平方公里。”
“乡寨的280万平方公里中,耕地去掉187万平方公里,森林化绿植我们假设是剩余土地的70%左右,算63万平方公里,所以住宅、寨区、建设用地等,占地是30万平方公里。”
“农场3亿人,耕地占掉113万平方公里。对应的住宅和建设用地等,占地按照乡寨的比例,是13万平方公里。”
“城市10亿人,城区按照1000万人口对应2000平方公里的国际参考数据,大约需要20万平方公里的城区,按照1:5的绿植比,其实就是100万平方公里,加上预留城区扩张20万平方公里,总计120万。其中城区20万,绿植70万,其余30万是夹入的乡寨面积。”
“其余用地,内河水域40万平方公里,道路交通也是40万,军事用地20万,不可预计20万,总计还要用掉120万平方公里国土。”
“所以综合估算,去掉难用的高原荒漠、耕地、城区、人居区、其它用地,总共约700万平方公里。剩余7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我们应该尽量将之涵养为森林或者森林与草原的混合体。这样国土的森林覆盖率就基本能够超越50%,保持非常好的绿色生态环境。”
“这里就涉及了农场为主的林地管理,假设最终真的实现了760万平方公里的森林加草原,那么再假设260万平方公里的森林保持原始森林状态。剩余需要管理的林地,也有500万平方公里。”
“这些人工管理的林地,需要在严格管控下提供木材;采集多种药材、植物果实、花卉、各种可供工业加工用的原材料;发展药材、蘑菇等森林种植业;发展养鸡、养羊甚至养牛等森林草场“自然肉质”的养殖业;发展造纸、家具、板材等加工业等等。”
“500万平方公里的林地,对应农场的大约7500万个家庭,每个家庭对应100亩管理林地,这样我们就可以实现对林业的精耕细作。”
“以上就是我对最重要的资源即土地尤其是农地的未来战略思考,这一战略,是立足于完全基于国内实现100%的自给自足,并能积储大量粮食。”
主席哈哈一笑:“好一本大帐,这就是你常说的战略顶层规划吧,都是用数字来说话,也就是你说的数字化管理啰。”
李思华笑咪咪地点点头,不过她神色又严肃起来,开始向主席讲述她对其它资源战略的思考:
“除了土地和粮食外,其它国家最重要的自然资源,就是能源和矿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