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席的脸色也有点黯淡,他也知道这几个方面的难度是非同小可的。
李思华继续说:“我们现在能做的,大约是以下几个方面的战略。”
“模仿我前世的“赤脚医生手册”,短期培训大量的低级医护人员,组织大量专家,编撰这个时代的“赤脚医生手册”,让各个乡寨和城区的一些卫生院,即最底层的医疗机构,能够完成对普通小病的治疗,例如感冒发烧这样的,也能将人民对于普通医疗的花费降到最低。未来再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家庭和社区医生。”
“要通过五十年的长期努力,建立起我们的医院体系。我前世一直到2019年,全国医院数量仅有3万多个,其中三甲医院不到两千家,医生的压力也非常大,看病开刀都来不及,哪有时间去研究提升自己呢?只能靠丰富的临床经验来应对。相对于14亿的人口,医院的比例确实太低,中国的一位医生大约负责6666位病患,而根据WHO国际标准,一位医生负责的合理病患人数是1500至2000人。希望在这个时空我们能做得更好一些。”
“如果要达到WHO的标准,意味着相对于我前世,医院总数,要根据人口规模增加3倍,达到过去4倍的密度。如果用50年的时间发展来达到,在这个时空到1990年左右,人口假设是12亿,需要的医院就将达到近12万家,这是非常艰巨的目标。但好处就是,医院的数量多了,医疗费用的控制,就会变得简单一些,医院之间的竞争也激烈了嘛,不会像前世,全靠政府控制,否则医院都是挤破头,涨价根本没商量。”
“另外,尽快建立全国民的医疗保险体系,不管怎样控制,医疗的费用都是高的,所以对于个人,也只能是未雨绸缪,在年轻的时候就开始缴纳保险,到年老的时候才有足够的医疗资金。”
“我觉得,我们不应该发展私立医院,全部以微利的公立医院为主。国外例如美国的私立医院,主要是为富人做高端服务的,我们无此必要。”
“学医是很艰难的学习,所以必须明确高级医生是社会中的高收入群体,鼓励人才学医。高级医生的收入,需要类似企业高管,根据水平,能够达到普通人的5~10倍。”
“医、药必须分家,医院只有处方权,没有卖药的权力。对于药品,另行成立公立的连锁药房,分开管理,避免腐败。而且对于医生实行账户监督。”
“从行业的角度看,医药是一个巨大的产业,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在我国转入和平建设后,无论是医疗设备研发还是药物研发,都将作为重点的方向,从人才培养开始,逐步发展,争取在未来让我国成为这个领域的产业大国。落后不要紧,关键我们要有决心、有行动、有策略地赶上去。”
对于新的三座大山,主席也非常感慨,新的时代有新的问题,医药是落后就要挨打的问题,教培是教育安排不当激发的问题,而房地产则是政府资本不足搞出来的问题。所有的这些问题,在开始的时候似乎都很微小,但等到后来,不断累积之下,就发展成为一座座人民身上的大山。治大国如烹小鲜,每一步都得如履薄冰,今天头脑简单了,未来就会让你头疼一万倍。
主席和李思华花了十多天,对于李思华关于这立国的16个大问题的原则和初步策略,进行了广泛的研讨,有些原则和策略,主席同意并支持。而有一些,主席需要更多的时间来详细思考,包括学习研究。但总的来说,通过对这16个大问题的探讨,那个还未诞生的新中国,其基本面貌,在两人心中,似乎都清晰了很多。
这十几天的探讨,由于涉及到穿越和后世很多事件的秘密,所以只能是主席和李思华两个人自己知道,别人包括秘书,都不能旁听。李思华因此自己亲自做了记录,很多时候她说一段,让主席思考,自己就会在那个时间,记录下双方的阐述和探讨,当然她在记录中抹去了穿越的秘密,而且对于提到的后世事件,要么抹去,要么作为假设和预判。
全部结束后,李思华又花了两天整理记录,确认没有问题,才交给秘书戴明诗,将记录编撰成一本小册子,名为《关于建国后若干重要问题解决策略的初步探讨》,主席秘书也参与了编撰。两人编撰的时候,心态和思想上,都可谓是遭遇了极大的震撼,有时兴奋激动,有时脸色煞白,有时不得其解,有时则认为完全颠覆了自己的思想。
编撰完成后,李思华又安排将这本小册子,分发分为3个层次控制,少数的最高层领导们,可以全部阅读;次要领导们,会将其中的部分重要内容,例如地缘战略这些部分略去,现在还不是公开的时候;最后一个层次,就是相关领域涉及的领导们,例如房产的部分,自然会发给建设部门的领导。
接下来,在我党的高层领导中,就是一场心灵的十级地震了。
周恩来同志,是最早拿到这本小册子的,他本来就在奇怪,因为李思华与主席之间,近一个月的时间,每天下午都会彼此沟通谈话,而且内容秘而不宣,门外警戒森严,要求各级同志没有十万火急的事情,不得打扰,他本身已经不断猜测,到底是什么重要的事情,才会如此。现在他知道了,原来是这个。
他仔细阅读了这本小册子,他工作繁忙,本来是打算先草草阅读一遍,以后再抽时间细读的。结果一打开阅读,从第一个问题开始,就陷了进去,几乎每一句话,都在仔细思考,震撼太大了。
他读得非常慢,整个晚上一直到深夜,其它的事情都顾不得,也只完成了对第一个问题即历史文明相关内容的阅读和思考。他翻了翻其它还没有细读的问题,心里浮现了三个字“定国策”。两人好大的魄力,真是指点河山的气概,心里有点振奋又有点失落。晚上,他失眠了。
这个晚上,中央领导中,失眠的,远不止他一个人。
第108章苏联特使(一)
其实,这本小册子的影响,即使在几十年后,也是非常巨大的。
小册子的内容,在二十年内,是高度保密的。二十年后,开始有部分内容被公布,很快流传到国际上,事实上,在20年后的1955年左右,无论是主席,还是李思华,都已经成为国际上最受瞩目的几个巨头之一,他们在1935年还属于寂寂无名的时刻,却以超越时代的眼光和魄力,开始为一个后世的巨型国家定下国策,从而影响了亿兆生民和全球的历史大趋势,所以引起的轰动可想而知。
《华盛顿邮报》著名记者沃尔特李普曼,是一个被称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美国最伟大的新闻记者和政治评论员的人。在他的专栏里感慨:“这并不能被称为一本书,这只是主席和女皇(后来美国人对李思华的昵称)这两位巨人对话的记录。然而在我阅读的时候,敬畏之情却不时地浮现。”
“我闭上眼睛,想象着在1935年的4月,在那个远东遥远山区城市重庆的春风里,那两位巨人相谈时的情形。他们当时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很低,在人们当时的印象里,只是一股赤色叛军的首领,国际上没有任何一位重要人物关注他们。对于美国和欧洲的任何记者来说,大约欧洲任何一个小国的首脑,都会比他们更受到关注。”
“然而,他们从容不迫,他们充满了统一中国甚至超越统一中国的巨大信心。在这本记录中,你可以发现,在当时,他们已经对能够建立起一个伟大新国家确信不疑,考虑的已经是建国后如何建设的问题。”
“人们当时可能会想象这些偏僻地方的力量,对于国际上巨大的力量一无所知,然而我们却看到,他们对之了如指掌,而且对于与世界的巨人们并列,充满自信。”
“他们仿佛是在棋盘上,以上亿甚至上十亿的生灵为棋子,毫不犹豫地去操纵和行动;他们对于前进路上的巨大阻碍非常清楚,以巨大的信心和精妙的策略,充满信心地跨越任何障碍。”
“在他们这场对话的20年后,我们惊异地发现,确实中国基本上按照了两位巨人的剧本,发生了巨大的相应变化,今天,中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强国之一,已经有人称之为美国和苏联之后的第三极。而这一切,对于两位巨人来说,不过是理所应当,因为他们早在二十年前,就已经将这一切推演和计划完成。”
“这实在是令人敬畏。英雄创造历史,20年前的一场对话,演绎了我们时代中大众都目睹到的一部惊人的史诗,一个东方巨人的觉醒和强大。”
后来,在基辛格访华的时候,他还诚恳地对主席和李思华说:“这本书改变了我的人生,让我理解了,什么是大国的治理和基础。毫无疑问,这是对我一生影响最大的一本书。”
20年后的蒋介石,在他爪哇岛的办公室,也曾经仔细地阅读这本小册子。据说他绕室徘徊,良久无语,只是吩咐让国民党的高层们,都好好地读一读这本册子,此后再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