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小说网

02小说网>征途实录:启航1926 > 第66章(第2页)

第66章(第2页)

后来人们发现蒋介石这几天的日记中,失落又认真地总结了,他所认为的导致共产党战胜了国民党的经验教训,他认为共产党一共有7个优势:

组织严密、纪律严厉、精神紧张、手段彻底、军政公开、办事调查以及主义第一。

耐人寻味的是,这7条总结,没有一条有关于军事,而全部都是政治。

苏联特使布柳赫尔在1935年4月下旬,已经抵达了重庆。他是从缅甸登陆,然后一路北上。

布柳赫尔这个名字在民国很少有人知道,但说起他当年在国共合作期间的化名“加仑”,那可真是大名鼎鼎,无论是在国民党还是我党的高层,几乎没有不知道他的,有的同志,还和他非常熟悉,尤其是原来在粤军中的人员,因为“加仑将军”几乎是北伐的实际统帅。

这一次斯大林派遣加仑作为特使,充分说明了他对西华已经算得上非常重视了。此时的加仑已经不是1927年在中国大革命时代的加仑。他现在是远东军区的司令员,就在今年即1935年,他成为苏联首批5位元帅之一,可谓位高权重。

斯大林选择他作为特使是很特殊的,他并不是外交人员,也不是共产国际的工作人员,他完全是一名军人。所以其目的很明显,就是想利用加仑在中国的巨大威信和人脉,来确立苏联与西华之间的关系。

对于李思华来说,她对于加仑并没有很多参与北伐的同志们那样的尊敬的感情。加仑只是代表苏联的利益,当初他确实为北伐做出了贡献,可他回国以后呢?他之所以在回国后飞黄腾达,是因为他率领4万余人的苏联特别远东集团军,击败张学良的东北军,打赢了中东路战争。

在加仑击败张学良后,乘胜进占了满洲里,炸毁了中东铁路隧道,对铁路沿线的通讯设施进行了破坏,还击沉多艘中方战舰,并扣留了一些民用船只。在1929年的11月6日,苏联方面逼迫张学良签署了城下之盟《中俄伯力草约》。最后中东路事件,以东北军方面接受苏方提出的恢复中东铁路中苏共管的原状、双方释放被俘人员而宣告结束。

这一次战争中,加仑基于对中国国情、军力充分掌握的指挥和筹划,当然是起了关键作用,他利用对中国的了解,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伤害。

苏联的这一次战争,无疑是一次具备帝国主义以强凌弱色彩的侵略性战争,加仑的所谓正义、所谓对于中国人民的感情,又在哪里呢?说到底,他是苏联人,他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苏联自身的民族利益,虽然加仑不会知道,在1938年他会被斯大林处决。

既然各自为了自身的民族利益,西华与苏联之间谈什么感情呢?大家基于各自利益,能合作就合作,不合作就拉倒。想让我们听从苏联的指挥,一边呆着去吧。

李思华专门召集了政治局会议,将她对加仑的了解以及对苏联的意图判断,清晰地进行了阐述。实际上,她也是在警告一些同志,不要因为与加仑的交情,而在我党以及民族、国家的利益上让步,会议安排,由主席和周恩来,负责与加仑的谈判,李思华自己不会出面,她仍然有身份保密的必要。

4月底的重庆,春光明媚,26度左右的气温,让人感觉很舒适。不过加仑心事重重,他对于接下去与主席的沟通,心里其实已经不抱太大希望。

斯大林同志之所以派他来西华,他是很清楚需要达成什么目的的。苏联已经敏感地判断,由于中共的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过去的那种共产国际领导中共的情况必然会改变。西华已经拥有4省之地(西康省这个时候并未成立,所以西华占据的大部分西康地区纳入四川),形成了在民国非常大的地方势力,如果他们积极地要与莫斯科取得联系,不会是太困难的事情,而到他出发为止,根本没有任何西华联络苏联的情况,这当然不正常。

在他出发前,对于自己的使命是很有信心的,斯大林交待他的使命,主要是搞清楚西华现在的情况和政治局的领导格局,祝贺中国同志们的胜利和发展,表达苏联愿意扩大对西华的各方面支援,以帮助中国同志尽早赢得在全国的胜利。当然最关键的,是试探能否恢复共产国际对中共的领导,当然未来共产国际对中共的领导,肯定不会像以前那样的直接,必须尊重中国的同志们嘛。

他的信心来自于,1935年的苏联,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苏联在1928~1932年,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中生产资料生产(即重工业生产)年均增长28。5%,消费品生产年均增长速度也达11。7%,工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由48%上升到了70%,已经成为工业大国。尤其事关国防的军事工业、重工业、化学工业,规模已经仅次于美国。这样的发展速度,举世无匹。苏联已经形成了对自身社会主义建设的高度自信。

不要说是1935年,在三年前的1932年,苏联的工业规模就已经大大地超过了英国和德国,用指数来比较的话,1932年苏联为187,英国为101。3,德国为79。4。这是任何一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没有能够做到的。

其实并不仅仅是人们印象中的重工业高速发展,在这个阶段,民用的消费品生产也在高速扩张,1935年苏联首先取消了面包和面粉、米的配给制,后来又取消了按定额发放的其它食品的配给制。在建国18年后,苏联终于几乎告别了票证管控制度。

在1935年的春天,苏联甚至对于资本主义最发达的美国,都已经开始存在某种蔑视,1932年9月的《幸福》杂志估计,美国有3400万成年男女和儿童没有任何收入,这几乎是人口总数的28%。而且这个报告根本没有统计正在另一种地狱里受难的1100万农村人口。如果不是苏联对于美国工业设备的大规模采购,美国将有更多的资本家会破产。

苏联的成就与大萧条期间的资本主义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甚至让美国当时的很多知识分子向左转,赞同苏联的知识分子甚至在数量上,可能超过了右派。威廉。艾伦。怀特把苏联称为“世界上最令人感兴趣的地方。”而一向反苏的威尔。罗杰斯则说:“那些瞧不上眼的俄国佬,……他们的办法真了不起啊。……国内人人有工做,想一想这多好。”另一个后世的著名右派,斯科特。菲茨杰拉德斯,当时也在阅读马克思的著作,并且写道:“为了要革命,也许参加共产党是必要的。”

很多后来对苏联极为仇视的欧美知识分子,在大萧条期间,却开始对苏联模式顶礼膜拜。总之,1935年的苏联,环顾全球,颇有一种“风景这边独好”的强大感觉。

所以,加仑怎么会不自信呢?西华还不过是一个非常落后国家的地方势力,苏联凭什么不能领导他们呢?

然而,但加仑从缅甸登陆开始,他就觉得,自己小觑了西华了。

缅甸的西华人员,用了几辆福特轿车送他们一行去重庆,他非常清楚民国的道路状况,已经做好了很多时候车辆不能通行,他们必须骑马或者步行的准备。然而一路从缅甸到重庆,虽然道路还很少是沥青马路,大多数都是渣灰铺设的道路,使得轿车的乘坐也不是十分舒适,但毕竟一路直达,居然通行无碍。这让他非常诧异,中国的西南,包括缅甸在内,都是地形崎岖,西华居然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就能让车辆通行,这非常的了不起,充分说明了西华对社会的动员能力。

一路上,他看到了无数的筑路大军,西华几乎是在将整个根据地的道路,都在进行改建或新建,他注意到西华的施工机械很多,除了熟悉的美国机械,他居然还看到了据说是西华自己生产的设备。

他还看到了很多建设中的“乡寨”,被他认为是苏联版本西华化的集体农庄。不过,西华配给农民的土地数量比较少,据说是因为人口太多的缘故,所以要“精耕细作”,不能像苏联一样地追求大规模的机械化。

最让他震惊的是看到了非常多的工业建设,各种厂房拔地而起,据说西华和苏联一样,从美国进口了很多的工厂和生产设备。他不知道西华哪里来的资本,但显然规模非常大,让他想起了从1928年以后的苏联工业建设,西华的气势,似乎完全不逊于苏联。

他一路穿行了全部的4个省,所以很清楚,西华现在对于根据地的建设,是全面型的,不是局部的,这让他非常不解,西华哪里来的如此规模的建设能力,中共以前是很穷的,要依靠共产国际的支持。

所以,在他抵达重庆前,他已经觉得要让西华完全服从共产国际,恐怕是不切实际的,已经下调了自己的预期。

然而,事实远比他想象的残酷。首先接待他的,是周恩来同志。周恩来与他进行了一场极为严肃的对话,告之他前期由于共产国际的军事代表李得,以及从莫斯科米夫和王民发出的诸多错误指挥的命令,导致红军遭到惨重损失,中央苏区也被迫放弃。同志们因此对于共产国际极为愤怒,李得已经被政治局领导集体决议枪决,并且集体表决,未来绝不会再服从共产国际的领导,中共将走自己的道路,独立自主自决。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