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小说网

02小说网>征途实录:启航1926 > 第67章(第3页)

第67章(第3页)

德国的命运其实已经注定,对于德国价值的考虑,那就是两个方向,主要的方向是,德国还有什么羊毛可褥?显然最主要的是科技和人才,除此之外,也很难有其它的方向了。

历史上证明过的重要德国科技,前期已经通过资本的功能,获得了七七八八,而希特勒既然决意走向战争,这几年他对军工技术的保密性,就会大大重视,一些最新的德国军工科技,并不容易获得。所以当下的合作,在科技方面,重点只能是“军民兼容”,即那些在民用方面具备更大潜力的科技,在军工方面也有一定用途的,例如合金材料和化工。未来对于德国最新军工科技的取得,还需要在德国彻底陷入消耗战后,通过战略资源交换的逻辑,逼迫德国给出。

人才方面当然是以科技为主,但也可以兼顾管理方面,尤其是系统管理、工程管理这些德国的强项,对于德国人才的策略就是“两波流”,在二战前抢夺犹太科技人才,在二战即将结束的时候抢夺一些德国本民族的科技人才。

除了褥羊毛这个主要方向,还有另外一个重要方向,就是在我党和我国不付出重大代价的基础上,有没有可能增强德国的战争潜力,让德国在二战中支持得更久?

李思华对此并没有所谓的“道义负担”,前世有些“学者大V”,恨不得希特勒在最初就被掐死,欧洲人多死一个,就如丧考妣,至于自己国人死了那么多,却冷漠以待,整天说着要原谅日本人,“日本人民是无辜的”,这不是扯淡吗?本质上,那些人,就是将欧洲人,视为他们心中的贵族顶礼膜拜,而将自己的国民,当成贱民、恨之欲死。每一个圣母背后的面目,都是漠视其它。

说到底,二战的欧洲部分,不过是新帝国主义对老帝国主义的挑战而已,欧洲的有些小国,例如后来的南斯拉夫,确实无辜。但战争的主角们,哪一个是干净的?一群鬣狗抢食,无辜的小动物们也被卷入,而战后的舆论倾向,只不过是胜利者赢得一切而已。

但是要在自己不付出重大代价的基础上,让德国的战争潜力提升,是非常困难的。李思华想了很久,除了情报支持以外,也很难有其它的办法。我们不可能对德国提供没有回报的物资支持,我们自己,还缺乏各种物资呢。

一开始,她想在这次法肯豪森来访的过程中,先将双方情报交换机制的种子埋下。未来当德国发现来自于中国的情报“神准”,那么他们的重视程度就会越来越高,在关键的时候,例如英国敦刻尔克撤退,也许就能让德国不至于错失良机,将英法败军的大部分,消灭在海滩上,而不是大部队得以撤退到英国本土。这样的关键情报多了几次,也许就足以让德国,能够多支撑一段时间,毕竟希特勒可是一定会战斗到最后的。

不过李思华继续思考,又认为这种政府间的情报交换后患太大,因为希特勒政府那头,万一情报泄密呢?他们的内部,也没有那么坚强。如果美英法乃至苏联,都知道了是新中国政府提供的关键情报,让他们有着巨大损失,这当然会让他们狂怒,导致对新中国的高度敌意。

所以李思华最后决定,让海外情报机构的负责人唐干林他们,构思一个巧妙的方案,让德国得以发展出一个“国际情报网络”,这个情报网络,其实是我们有意识送给德国的,我们将通过这个以欧美白人为主的“国际情报网络”,将重要的情报不断传给德国,让他们对这个网络越来越重视,这就能取得同样的效果。

等到英美等国,发现是这个网络,在向德国提供的重要情报,那么只要在关键的时候“断线”,就能让他们不知道情报的最终来源。

法肯豪森没有想到,这一次拜访西华,除了与西华政治局的正常外交会谈以外,他还见到了安华集团驻西华的代表,美国著名的富豪李思华女士。按照她的说法,她是集团派到西华,负责集团在西华的一切事务的。

李思华向法肯豪森,提出了“资源换劳力”的建议,即德国将犹太人中的技术人员筛选出来,允许他们以及他们的家人被送往西华,这对德国来说是“废物利用”,但西华正在进行大规模的工业建设,这些人还是有用的,而且无损于德国的自身利益。西华提供的回报,是每年对德国机械、生产线等的大量订单,以及非常重要的,以低价保障对德国在钨、锑等战略金属方面的供应。整个交换协议建议是六年,即从1935年,到1940年。

这个建议,开始让法肯豪森很诧异,不过他想到自己从缅甸北上,一路上看到的西华大规模的工业建设,他就理解了。他内心不由有点骄傲,西华到底还是个农业国的基础,缺乏工业人才。

他对此很积极,因为他本人并不是纳粹,对于迫害犹太人,其实是看不惯的,前世历史上,他也是协助拯救了一些犹太人,也因此在战后免于刑罚。

法肯豪森满载而归,他的使命完成得很好,建立了与西华的规模性贸易关系。而且西华答应,不干涉德国与民国蒋介石政府的相关贸易,但不得介入西华与之的战争和其它争端中。李思华并不想这个时候,过于削弱蒋介石政府,毕竟在抗战爆发后,前期还需要他们在南方抵挡日军呢。

第111章日谍阴影

重庆沙坪坝的一座小酒楼,已近黄昏,落日的余晖,照在酒楼的窗户上,色彩斑斓,傍晚的清风徐徐吹来,将白天的燥热一洗而空。三三两两的食客,开始在二楼就座,声音开始渐渐地糟杂了起来。

在一扇窗户边,一个中年男人悠闲地坐着品茶,他显然早就来了,占好了这个相对幽静又有凉风的好位置,在他的对面还放了一付碗筷,显然,他在等人。

表面虽然悠闲,这个男人的内心却并非如此,偶尔闪过观察周围动静的锐利目光,显示出他内心的警惕和不平静。

他是影佐祯昭,来到重庆前,是日本驻上海的武官,实际上在他到上海前,已经是日本参谋本部中国课的课长,担任武官其实是一种掩护,对他在上海建立情报机关的掩护。

他在上海的工作还没有全面展开,就接到了新的任命,由于西华的出现和崛起,对于西华的情报工作,成为了新的重点,影佐被寄托了厚望,他的上司和同僚对他的评价都很高,例如时任上海领事的石射猪太郎,就评价影佐“当面态度恭敬,说话轻松,在外是老练成熟的人物了,一点也不可麻痹大意,是个敏锐的谋略家。”

此时的他还仅仅是一个中佐,还算不得特别重要的人物,所以组建对西华的情报网络这个任务,当然是重用。不过他也知道,帝国不可能仅仅将希望,寄托在他一个人身上,肯定有人负担着建立另外的情报网络的使命。

在李思华的前世,此人在1939年在上海北四川路永乐坊,设立特务谋略机关,就是大名鼎鼎的“梅机关”,这个特务机构,是日本策动建立策划建立汪伪政权的执行者,也是臭名昭著的76号汉奸特务组织的组建者。未来的影佐,将以汪伪政权最高军事顾问的身份,成为背后的“太上皇”,煊赫一时。

然而在这个时空,影佐自然不知道,他的命运已经发生了转折。

领受了组建西华情报网络的任务后,影佐不敢怠慢,他亲自伪装成一名江苏的商人,带了一组日本情报人员,各自以不同的中国人身份,来到重庆,开展工作。

来到重庆之后,他发现情况大出所料,他以前在民国上海和华东的特务经验,在这里简直是毫无用处。重庆与民国的城市已经完全不同。

一开始他的情报组就遭遇了巨大的困难。原因在于,中共的组织太严密了,而且已经将市民群众都组织了起来。他作为商人的身份,刚刚进入酒店就被侦缉民警盘问,了解他做何生意,来重庆的目的,打算呆多久,是否会离开重庆,到西华根据地的其它城市等等,虽然态度和蔼,但盘问的内容,几乎让他惊出了一身冷汗,如果不是事前准备充分的话,说不定他就露出了破绽。

刚刚入驻重庆,他就感觉不妙,立即要求情报组分散,各自设法融入重庆社会,彼此之间规定了只能是单线联系,而不是聚合在一起。他本来入驻的客店,是在朝天门附近,但第二天他就单独去了沙坪坝区,换了住址。能够联系上他的,只有2位他的下属,其中一个,就是他今天要见的佐藤次郎。

十几天下来,作为一个老练的特务,其实他感觉越来越不妙,似乎有一张大网正在笼罩下来,不知什么时候,自己就会被兜住。

之所以让他产生这种感觉的,一开始是他发现的三件“小事”。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