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仑心事重重,带着苏联使团返回苏联,他并不知道斯大林同志会不会满意,因为毕竟没有能达成斯大林同志的愿望,保持共产国际对中共的实质领导。尤其是西华政治局现在,反苏的情绪浓厚,而且力量强大,亲苏派根本没有再崛起的可能性。
第110章德国特使
法肯豪森在邮轮上,注视着繁华的实兑港。
自从西华的前身缅华建立后,实兑港就变得日益繁荣,西华与海外的大量贸易,使得这个小港,现在至少算得上是一个中型港口了。按照法肯豪森的观察,实兑港是一个很先进的港口,大量的龙门吊之类的物流设备和集装箱卡车,构成了一幅不逊色于德国港口的繁荣画面,这让他不由得叹了口气。
他本身是要接任德国驻民国的军事代表团团长的职位的,他从1930年退役后,就赋闲在家,纳粹上台后也没有出山的意愿,他并不是纳粹,而是一个以德国利益为优先的纯粹军人。这一次,本来是在前任德国驻华军事代表团团长赛克特的推荐下,接替他的职位的。
然而,西华的崛起,打断了德国原来对华外交的基础策略。德国深度参与了蒋介石政府对我党中央苏区的围剿,甚至第五次围剿的战略,都是德国的军事代表团策划的。但是西华的崛起,让原来的战略,在德国内部引起了巨大的争议,因为情况完全不同了。
法肯豪森是个“中国通”,从参与八国联军,镇压义和团起义开始,就多年多次地与中国打交道,他对中国有浓厚兴趣,甚至大学的教育,也是选择的柏林大学的东方学院。他与蒋介石政府的很多人员,尤其是高级军官,都熟悉,也有一些蒋介石政府中的“朋友”,所以他本人的意愿,对于西华是有点敌视的。
然而,西华对德国的价值,似乎更大。因为德国人清楚,西华的背后,有美国的德州财团,尤其是德州财团的核心之一,安华财团。虽然美国财团参与一个共产主义背景的中国地方势力,这件事本身很怪,但事实就是如此,而且这与德国也没有关系。
关键是,德国支持蒋介石,是因为要发展德国的贸易,尤其是军火生意,其次则是获得一些战略矿产资源。与蒋介石的贸易情况看似不错,从1928年以来的7年,大约已经有9000万马克的军火交易,但这与西华一比,就根本算不上什么了。西华从1933年开始,2年间从德国的进口几乎高达5000万美元,当时马克与美元的比率不过是4。2:1,所以,德国与西华一年的贸易额,就超过了与蒋介石政府的7年总和。
而且西华背后的安华财团,与德国大资本家们的合作是深度的。包括几种最重要的德国军队复兴的重要武器,都是由安华牵头投资的,并且在西华提供的实验场,进行对英法保密的机密测试。在西华崛起后,希特勒本人详细了解了安华与德国的合作,自己都大吃一惊,不能不承认,安华支撑了德国军事在困难时期的关键发展。而且在安华搭桥之下,不少美国财团投资了德国。安华,是不能得罪的。
这样的势力,虽然不是明确的盟友,但可能比盟友更重要。而且现在他们已经占领了缅甸和中国的云贵川,根据地的面积几乎达到了180万平方公里,拥有人口超过1亿人,虽然还比较贫穷,但是一个中等强国的架子,似乎已经搭起来了。他们的军力在美国财团的武装下,其实很不错。不但击败了英印军的6个师,而且前期在与蒋介石政府在湖南交战中,干净利落地几乎歼灭了中央军5个师。作为深入中国军事的德国人,他们对事情很清楚,西华表现出来的军队战斗力,用赛克特的评论是,“已经达到欧洲的标准。”远在民国其它军队包括中央军之上,西华很可能成为统一中国最重要的竞争力量。
而且最重要的是,西华与英国是敌对的,这对德国就非常重要了,双方有共同的敌人。
所以德国的中国政策,势必转向。原来的德国驻华军事代表团,即使不撤销,也不会那么深入了,会转变成为单纯的军事贸易,而不是参与中央军的整编和改进,德国的原则,变成了需要避免深度得罪西华,西华是更重要的客户,和反英的潜在盟友。
所以,作为蒋介石政府的“朋友”,他也只能慨叹时也运也命也,德国的利益才是他效命的根本,对于蒋介石,只好说抱歉了。
自从1933年希特勒担任德国总理后,德国的经济恢复得很快,这使得纳粹政府获得了很高的信任。希特勒刚上台的时候是个什么情况?1933年初,德国经济几乎陷于停顿状态,工业开工率仅占33%,失业人数高达600万,如果加上400万临时工,算上家属,德国6500万人口中,几乎一半在饥饿和贫困线上挣扎,可谓惨不忍睹。
纳粹上台2年以后呢?1934年底,失业人口已经不可思议般地下降至270万人,经济全面复兴,增长势头完全压倒了英法。
奥秘全部在于“军事凯恩斯主义”,即大兴军备与政府大型建设相结合的产物。希特勒上台不久,就通过财政赤字,开展大量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高速公路网等,以刺激经济、促进就业。他将减税和对铁路、公路、水道等的投资结合起来,使得德国的基建业蓬勃发展,李思华前世,德国从1933年到1936年,基建行业的从业人员从66万飞升到2百多万,要知道,1933年德国全国的人口,仅有6500万人。
更重要的是“军事优先”策略,大举投资德国军事工业,1933年6月,财政部长沙赫特,批准了一个德国未来八年总计350亿马克的军事开支预算。而当年德国的国民总收入才430亿马克,单单1933年的军事开支的预算,就比1932年与1933年市政建设开支的总和还多三倍,此后军备开支,长期占德国政府预算的60%以上,这完全是疯狂的程度。
无论是军事优先还是大型工程建设,都需要巨额的资本,在国内,希特勒采取了两手策略,一是国企私有化,从民间和私营公司吸引资金,充分动员国内储蓄,以各种大型卡特尔构成德国生产力的主体,而拒绝“浪费资本”的小企业。二是反犹太人,他利用全社会普遍的反犹情绪,不仅没收了犹太人大几十亿马克的资本,补充了政府资本的不足,而且让30万犹太人失去工作,相应地为“正宗德国人”腾出了30万个工作职位。
在海外,就是吸收美国资本,包括借贷和投资。后世有人称华尔街与希特勒德国之间的合作,是“奸商与魔鬼的合作”,其实在希特勒上台以前,从1924年到1931年这7年,美国以摩根为首的财团,就向德国贷款了高达1380亿马克,按照4。2的汇率,大约相当于300多亿美元。所以如果德国经济不能复兴,那么华尔街巨额的投资,就会打水漂,在希特勒上台以后,他们也就只能继续加大赌注,来让德国具备还款能力。
如此巨额的资本投入下,德国的经济复兴,就变得比较自然了。李思华到现在为止20多亿美元的投入,就已经能为西华建立起一个还不错的工业基础。而美国资本对德国的投入,到二战前可能超过了500亿美元,这是何等的规模?德国经济如果不能高速发展,那才是见鬼了呢。
但是,德国经济的这种增长,长期来看明显风险很大。资本主要来自于借贷,每年的利息就是天文数字。而德国的面积并不大,无论是巨型工程,还是军备建设,都有上限,不可能无限制扩展规模。所以在1935年初的这个阶段,德国是非常重视对外贸易的,尤其是能够卖军火。
为了规避使用美元从而被华尔街剥削,德国才是那个时代以物易物的大法师。军火换资源,是最常见的,他们对于中国的钨、锑等矿产,是非常渴求的,德国根本没有这样的矿产。
就在法肯豪森一路北上,感受到与加仑将军类似的震撼的同时,李思华因为德国特使的到来,正在思考着德国问题。
德国人并不知道,李思华并不打算今后大量进口德国工业产品,她只对这几年德国的新科技,以及部分先进的生产设备感兴趣。在1935年,实际上大多数的科技目标已经实现,未来几年对德国的需求是有限的。
不过,李思华还是决定,要和德国搞好关系。她考虑到另一个问题,那就是犹太人的问题,在德国排挤迫害的犹太人中,也有大量宝贵的科研技术人员,这对西华来说,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至于那些以金融为主的犹太吸血鬼,她的态度自然是有多远滚多远。
德国人从1933年开始的经济复兴,在李思华看来,在经济的本质意义上,是脆弱的,因为并没有创造出有效的需求。德国此时的需求60%都是军备,如果不是战争,那最终将是浪费,而发动战争,除非获得足够的回报,否则除了毁灭还能有什么呢?至于政府巨额工程,德国太小,属于真正需求的规模太小,而且不可持续。
美国华尔街财阀,以及罗斯福这样聪明的政客,会不理解这一点吗?迄今为止,他们并没有顾虑德国还债的问题,反而说明了他们完全理解这一点,那就是德国除了战争以外,没有第二条道路。
基于前世的资讯,也基于对上述逻辑的理解,李思华对于美国财阀们的判断是,在一开始,他们就用资本去驱动德国发动战争,两个目的,一是只有德国向外掠夺并扩大市场,抢夺英法的资源,才有还债的可能性;二是要借着德国之手,将欧洲的老列强们打入深渊,从而使得美国和美元在战后,可以获得至高无上的地位。所以一开始,其实他们对于德国发动战争就是纵容的。
但是随着希特勒政权取得了惊人的战果,完全可能要占领和统一欧洲的时候,情势就完全变了。如果德国统一了欧洲,那它还要美国干什么?还会偿付欠美国的债务?想都不用想。一个统一的欧洲,就意味着美国和美元,根本无法取得霸权地位,那美国出资是干什么,给自己制造一个比英国更强大的敌人吗?
这就是1941年及以后美国态度改变的原因,德国已经完成了它帮助美国,削弱英国乃至法国等欧洲国家的使命,应该退场了,所以美国开始寻找理由直接参战,对德国完成最后一击,顺势取得世界霸权,而且是在英法等欧洲国家不得不感激涕零的状况之下。所以,没有日本发动的珍珠港袭击,美国也会另外找到足够的理由,来参加欧战,以实现其最后的目的。在这个第二阶段,美国暂时放弃对德国的债务,也就无所谓了。
迄今为止西华的一切顶层设计,就是要利用这种“大历史趋势”,来实现自身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