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现在完全不同,加仑虽然不认为西华是日本的对手,可是现在他认为,蒋介石政府也不可能是西华的对手,他对民国的军队非常熟悉,绝对能做出正确的判断,西华军就像是苏联建国时的红军,看似弱小,白军一时在各地都非常嚣张,但事实证明,这些白军最终绝不会是红军的对手。
所以至少在对抗日本上,西华是非常值得利用的,也必然是中国未来对抗日本侵华的主力。所以从苏联民族利益的现实主义出发,苏联没有必要,完全与西华绝交。两者之间,从共产主义体系的内部关系,走向国际战略合作的国家关系,也是可以接受的次优选择。
周恩来同志安排了加仑与我党最高领袖主席的会谈。
有了充分心理准备的加仑,对这一次会谈并没有奢望。果然他与主席的会谈,也是非常艰难的,他代表苏联,不可能在态度上有太软化,而且他也没有这样的授权。
所以加仑对主席表示的态度是,或许共产国际派出的人员,确实犯有错误,但这不应该是中共将失败都归结与他们的理由,也不是中共拒绝再接受共产国际领导的理由。
主席的回答是,当然最大的失败原因是我党自己的原因,因为轻率地相信了共产国际的策略和指挥,轻率地相信了共产国际领导的正确性。所以我们现在的决策,就是对我党错误的反省和改变。只有自己能够承担起对人民、对国家、对民族、对共产主义理想的独立责任,我党才会成为一个成熟的、坚定的革命政党。所以这个问题,不用多说。
主席严厉地批评了苏联现在沙俄式的民族帝国主义倾向,不仅提到了中东路事变和苏联卖路权给日本的事情,而且他还举例了一个加仑相对比较陌生的事情,就是东干人。主席责问,白彦虎当年带着这些所谓的“东干人”,背叛中华民族,屠杀了超过2000万的汉人,是不折不扣的恶魔和刽子手,是中华民族不共戴天的死敌。
沙俄当年为了侵华的目的,收留了这些恶魔,意图用于未来对华的继续侵略。在苏联成立以后,你们继续收留东干人,意欲何为?主席的这个说法,让加仑大吃一惊,他赶紧表示自己对此事并不知晓,会汇报给斯大林同志。
主席表示东干人问题,必然成为未来中苏之间重大的原则性问题后,没有再继续多说。
加仑体会到,中共现在存在强烈的民族主义倾向,以及对苏联的强烈不信任。这已经不是短期可以解决的问题了,除非苏联进行政策调整,否则与中共的关系冷淡,恐怕在中日战争之前,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苏联会进行政策调整吗?当然不会,加仑自己也不支持,苏联民族的利益才是第一位的。
为了做最后努力,他又向主席提出,与李力胜同志会面会谈。主席委婉地拒绝了,说李力胜同志正在各地巡查,短期不会赶回重庆。当然事实也是如此,不过加仑知道,这本质上还是托词,表明反苏派的领导人李力胜的坚决态度,不可妥协。
加仑放弃了与李思华见面的打算,他又向主席提出,在重庆附近进行一些考察,了解中共建设和发展根据地的具体情况,好让苏联同志们了解和参考。主席爽快地答应了他的要求。
他并不急于赶回苏联向斯大林同志汇报结果,因为短期也改变不了什么。他现在的想法是,按照斯大林同志的要求,对西华进行更深入的了解。
接下来,以重庆和附近为主,他带着苏联使团,参观和考察了不少项目。包括公路和铁路建筑、工业基地建设、城市改造、乡寨建设、民工加工业等方面。
作为一个纯粹的军人,他并不懂经济。但他看得出来,西华对于民用工业和生活事业的重视,远远超过了苏联。苏联的精力,更多地用到了重工业上,而民用工业,则不过是实现产品的数量生产。
例如最常见的暖水瓶,在中国他才发现,居然可以有那么多花样,不仅是外形的美观,而且各式各样,适合各种不同的生活场景,不像是苏联,千家万户,都是一样的傻大黑粗。
当然,使团中的同志大多不以为然,苏联坚持发展重工业才是最重要的,国家强大了,自然轻工业也能慢慢地发展起来。西华现在这么做,是在浪费资源。
重庆的城市商业,非常繁华,各种琳琅满目的吃食,是苏联没有的场景。西华似乎不缺粮食,不过这些吃食,主要的食材也不是粮食,有大量养殖的家禽和猪羊制品,据说主要来源还是缅甸,不过今年冬天开始云贵川三省,就能开始大量供应了。还有大量来自于森林和渔牧的食材,例如那些蘑菇汤和味道怪怪的魔芋。西华的同志解释说,中国人口众多,所以需要充分动员农林渔牧的全面潜力,不像苏联地大物博,但人口较少,发展大规模农业种植的条件比中国好得多。
但他知道,虽然使团的同志们表面不说,内心却不可能不羡慕,相比现在的苏联,中国在饮食方面丰富得多。
真正让他内心有点沉重的,是西华的工业建设。单单参观的那个重庆煤钢化综合工业基地,就让整个使团感到震惊。第一期就是50万吨的钢铁产能,他们在基地呆了三天,发现建设进度进展极快,据说今年内就必须投产。这样工程的建设速度,还远超苏联,中国的人力资源太丰富了,同样的一个项目,他们可以动员更多的建设人员,虽然技术人员仍然不足,但普通的建设过程,进度就太快了。
如果是一开始,苏联使团对于西华工业的考察,还抱着居高临下的态度的话,随着考察的进行,大家都开始不说刻薄的评论了,因为规模之大、技术之先进,根本不逊于苏联,很多民用的机械和消费品生产,是苏联现在还根本没有的。
一个疑问,也在使团所有人的心中,越来越大。西华是从哪里获得这样大规模的工业建设资本呢?单单在重庆附近,据说就有几百个大小不等的工厂,正在建设中。虽然对整个西华根据地的总体建设规模,仍然无法了解,但凭经验预估,恐怕建设中的工厂不下于几千个,这接近几年前苏联自己全国的规模了,怎么可能呢?
同志们都注意到,西华工业建设的主要生产设备,很多是来自美国,也有部分来自德国,这不意外,苏联也是如此。不过西华已经能自制不少设备,这让他们吃惊,说明西华自己的工业人才,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和规模。在参观考察工业建设中,他们经常发生错觉,这不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而是一个先进的工业强国。
当他们考察结束,使团几乎所有的人,都收起了对西华的轻视。西华或许比起苏联来,在经济和工业规模上,还差得很远。但他们的水平也已经不可轻辱,他们已经建立起了一个国家的工业基础,有了一只能够发展大工业和普通工业的人才团队,而且像苏联一样,组织严密、纪律严厉,手段非常彻底。西华必将是未来一只强大的力量。
就连加仑,他对于自己认为西华不可能单独对抗日本的判断,也有了一点怀疑。先观察未来的发展吧,他告诉自己。
对比西华的发展,他不会对任何人说的是,他自己对于苏联当下,是有些恐惧和担心的。
三十年代的苏联,工业和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欣欣向荣,似乎一切都很美好。然而这个时代,对于党员和官员,却是一个恐怖的时代。
在列宁去世后,斯大林虽然接管了苏联共产党的最高权力,但他的权力在很长时间,一直不算巩固。很多反对派,例如红军创始人托洛茨基、布哈林、季诺维也夫等人,都对斯大林的权力,进行过强力的挑战,对他构成了重大威胁。
等到了去年即1934年,斯大林好不容易将所有反对派打压下去,完全镇压了反斯大林派系,结果一件大事却发生了,那就是12月1日,列宁格勒州委第一书记基洛夫被刺杀,此人是党的最高领导之一,苏联的权力中心成员之一。调查组居然什么也查不出来,唯一的目击证人,基洛夫的警卫队长鲍里索夫,在送往莫斯科闻讯的过程中,居然出车祸死了,而且就他一个死了,其它人都没事。
这让斯大林坚定地认为,党内存在一个大阴谋派系,他们已经图穷匕见,试图用暗杀来消灭斯大林和他的盟友。大清洗就这样发生了,加仑是3月从莫斯科出发的,而之前的三四个月,苏联官场已经是一片腥风血雨,让加仑也觉得胆寒。
事实上他有点担心自己的命运,在这样的政治风暴面前,过去任何的功勋和成绩,都根本一钱不值,唯一的就是斯大林同志对你政治态度的判断。何况,现在负责大清洗的内务部亚戈达,在他看来就是个疯子,加仑非常讨厌他,但却不敢将任何一点这种情绪,表达出来。
他并不知道,未来在1938年他也将在大清洗中被枪决。而整个大清洗的重灾区无疑是军队,总计有3。5万名苏军指挥人员遭到处决,包括苏军全军总计五个元帅中的三个、57个军长中的50个、199个师长中的139个,397个旅长中的220个、456个团长中的401个。这样的惨况,直接导致了苏军军事指挥层的断层。此后大批营连干部,名不副实地充任师团以上的高级军官,直接导致苏军很长一段时间的高级军官断层,成为了在苏德战争初期苏军惨败的最大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