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在已经半毁的战壕间穿梭,紧急地部署兵力和弹药,他们警惕地盯着西华军的动向,只要西华军一进攻,就立即冲上去,与他们缠斗在一起,死战!
地面微微颤抖,一阵轰隆的声音开始越来越响,岗村正用望远镜观察着西华军的动向,突然他的脸色惨白,糟了,西华的大规模坦克装甲部队!可是,事前的情报,在这次战役的敌军序列中,没有这样一只部队呀?哪里来的?是了,一定是西华从热河长途将之调过来的,从热河战场到这里,距离不过是300公里,西华有了3~4天的时间,就能调动过来!
这正是当时候李思华的那个新的大胆想法,历史上德国和苏联大纵深的战法中,这种长途袭击,也是非常经典的,毕竟华北大地,地势平坦,这样的调动,也就具备了可行性。
7月28日,经过7天时间,完成了全部补充的粟裕坦克装甲兵团,开始启程,此时的坦克和装甲车的速度并不快,大约平均是20公里小时(只有冲锋的时候会超过30公里小时),而且超过110公里左右,就会耗完全部的油料,需要加油。这样的长途跋涉,还要考虑中途机械的损坏,需要补充零件和临时修理。
所以在7天的补给时间之中,中央军委又调集了更多的重卡,运输油料和零件,并且增派了维修人员。在这样的情况下,粟裕的坦克装甲兵团,每天行驶约100公里,当天剩下的时间就是仔细地保养和修理,保证装备的整体完善性,这样算得上小心翼翼地行军之下,用了3天的时间,终于赶到了4野战区的前线!
由于从热河前线到平津的这一片区域,已经被西华提前占领,而且一野对这片区域进行了广泛地戒严,空军的战机也维护着这片地域天空的“净空”,使得坦克装甲集群的到来,日军仍然茫然不知,从而达成了战役的突然性。
所以在修整了一整天后,此时这个西华唯一的坦克装甲集群,再度发威!
反应敏捷的岗村,已经知道败局已定,根本没有组织防御,就下令全军撤退,有军官试图争辩,被不耐烦的他一枪击毙,都什么时候了,还要逞能?
和他一样机灵的,还包括板垣和9师团的吉信良辅,他们纷纷命令部队立即撤离,率领这3个师团的余部,狂奔而去。
也有不机灵的,那就是谷寿夫第6师团和土肥原贤二第14师团。
谷寿夫是个狂人,这几天“光挨打而无法还手”已经让他忍无可忍,心态都要爆炸了,此时见到西华的坦克装甲冲锋,考虑的也只有“死斗”二字,他手持军刀,命令每个士兵都带上集束手榴弹,散开向着西华坦克装甲集群冲锋!
土肥原贤二作为过去的特务头子,实际上老奸巨猾,可问题是他的才能并不在军事指挥上,多犹豫了一会,就没有来得及撤退,看到西华的坦克和装甲冲来,他也只有保持着师团长应有的镇定,要求用14师团所有的兵器反击,士兵们冲锋,去炸毁那些西华讨厌的坦克和装甲车!
第170章河北之中战
第6师团与第14师团,两者就为跑路的第2、第5和第9师团做了挡箭牌,使得这3个师团的余部,大部分得以撤退到后方,重新整理防线。
但这2个师团,就遭到了西华军第13和14集团军的群殴,这两个师团也确实发挥了战力,尤其是谷寿夫“野兽”熊本第6师团,这个李思华前世南京大屠杀的罪魁祸首之一,爆发了凶顽的战力,他们拼死地反击,不停地反冲锋,悍不畏死。但这一切的结果,不过是拖长了灭亡的时间,在一天多的战斗后,这2个师团的大部,终于被歼灭。
日军在这一次失败后,第2、第5和第9师团的余部,联合撤向了天津附近的武清、陈咀一带。3人在途中商量,联合向华北方面军发报上书:
首先是向司令部谢罪,此次失败,3人皆有罪责,无可推卸。然后三人建议,以天津和静海为核心,剩余的18个师团加上3个师团的余部余,围绕这一条战线组织,相互抱团取暖,万不可分开太远。且西华的火力太强,日军以往的战术错误,是在敌军优势火炮和轰炸机的联合打击下,被迫陷入被动防御的局面。建议接下来的战斗,日军应该利用夜色的掩护,主动进攻,发挥日军单兵精锐的优势。哪怕就是“猪突”式的牺牲,也好过被动挨打。
按照3人的建议,日军在这条防线上,应利用天津港的优势,大量修筑混凝土钢筋工事,彼此构成密集的交叉火力点,让这些永久性工事纵横交错,且增强对西华火力的抵抗能力。工事之间,也要用混凝土构筑永固式战壕,增强抗打击能力。
这些战壕的最大意义,并不是防守。而是在前线能够保住大量兵力,从而利用夜色掩护,冲锋式夜袭西华军,与他们的步兵纠缠在一起,以日军的单兵精锐战力,大量消灭西华士兵,如此才有取胜的机会。
最后的建议是,日军火力、战机都还严重不足,必须催促大本营加快供应,此事十万火急。否则,即使日军战术对头,牺牲之大,也将远超西华军。
三人的建议,被多田骏迅速通过,他此时也别无他法,知道自己司令官的位置,恐怕已经到了最后,未来回国,能够不被自杀,已经算最好的结果了,他已经没有司令官的自信和固执了。
其实日军现在的处境,就是李思华前世历史上,1939年他们与苏联在诺门坎交战的类似惨败结果,日军这种“一战型”“近代化”军队在苏军的“现代化”机械化战争面前,脆弱不堪,用诺门坎战后日军自己的评价来说,苏联打日本,“就像是大人教训儿童。”战力相差太远了。
日军按照3位师团长的计划,开始迅速集结,并开始疯狂修筑工事,可惜,按照他们的要求,时间是不论如何来不及的。
林彪4野前期与日军对峙期间的十来天,其实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建立起大规模物资和弹药的交通体系,否则就不会等这些天,现在日军后退一步,物资和弹药的运输线延长,耗费的时间比起前期准备要短得多。
所以在8月7日,已经推进到日军新防线的林彪4野,与日军大部队之间,再次爆发了激烈的战斗!
不能不说,此时尚处于巅峰状态的日军,在西华军明显的优势火力面前,打得极为顽强,几乎每个夜晚,他们都会冲出工事进行大规模的夜袭,与西华军打成一片,双方的牺牲都是直线上升,天津外围的这一道阵线,成为了双方的绞肉机!
8月11日,四野的指挥部里,林彪皱着眉头,看着地图。
因为在这个时空的历史上他并没有负伤,所以也无需通过吃黄豆来缓解和治疗胃疼以及反酸,他此时并没有吃黄豆的习惯,不过喜欢粗茶淡饭倒是真的,桌子上放着一个大茶缸,泡着的就是农家的粗茶,他不时端起茶杯喝上一口。
日军的工事虽然只能说是局部修筑到位,但毕竟人数太过密集,西华军的坦克装甲部队相对太少,对几十万人的大集群冲阵的有效性是有限的,而且日军也学精了,开始用地雷、炸药包、迫击炮等的组合来对付数量偏少的西华坦克和装甲车,已经因此损失了大几十辆坦克,包括粟裕都心疼了,林彪也舍不得这么用,毕竟西华现在只有一只这样的部队,第三个坦克师刚刚完成组建,尚不能投入战斗,而第四、五、六坦克师,也刚刚在开始接收坦克,至少3个月,才能投入战斗。
林彪有点遗憾,如果有3000辆左右的坦克,这个乌龟阵,他就有把握在一次冲击中突破。
所以消灭这里的日军大集团,还是需要相对传统的硬桥硬马。现在双方的兵力实际上是差不多的,经过这一段时间的战斗,西华军减员约2万多人,而日军的减员,总计超过了13万人。所以现在是57万对57万左右。利用火力的优势,实际上西华军已经对日军形成了半包围圈,不过日军的回旋余地仍然不少。
林彪的思考,是预感到日军恐怕会有空前的反击了,因为这样持续下去,日军流血的速度远超过西华军,而且根据中央情报,他们的弹药补给相对西华,是远远不足的,日本本土的生产力,虽然已经大幅扩展,但还未能发挥到最高的程度,正好有个空档期,这是他们一时补不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