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林彪的指挥,这两天前线部队一直在与日军纠缠,但他的防线,也已经完成,就是为了预防日军的夜袭和偷袭的,这还是李政委教授和发明的法子,对于李政委,林彪是有点崇拜的,何况这个防御的主意,他觉得又先进又高明。李政委一直自称不谙军事,但是她经常有那种“天外飞石”式的奇思妙想,非常管用。
这个办法,就是扫清自身阵地前沿90米内的一切障碍物,修建大量单人掩体,加盖厚原木和沙袋为顶。在阵地前,设置双层带刺铁丝网,再向前是密集的雷区,还部署了一些探照灯和照明雷,届时为火炮提供指示。但是,最关键的一步,是在阵地前部署装满金属碎片的引爆汽油桶。
想到这个方法,林彪严肃的脸上露出一丝微笑,你们不是想反击吗?那就尝尝这种超级防御阵地的厉害!他命令前线的部队,如果日军大规模出击,那就散开防线,向两侧撤退,放日军过来冲击主阵地。
8月11日的当晚,日军并没有发动大规模的反击,仍然是多处小规模的袭击,林彪在枪炮声中酣然入睡。
但是日军确实已经无法忍耐,包括最明智的岗村和板垣在内,都认为别无它法,这样的大反击是最好的战法,而且一次不行就来两次,不信找不到西华的破绽。
8月12日的晚上,日军大规模的袭击果然到来,这一次突击,在防线后面完成了补充的三个主力师团,即第2、第5和第9师团成为进攻的前锋,补充给他们的官兵,都是从其它师团中抽调的精锐。配合这3个师团的,还有113和114两个师团等部队,日军决定以15万人的大兵团,发动超大规模的全线反击!
不过与西华军战斗到现在,日军也开始“未虑胜先虑败”了,其余的16个师团,全部动员,他们的任务是,如果日军突击胜利,就前突追击西华军;如果日军前军失败,就接应撤退的前军,务必挡住西华军的连续攻势。
炮火映红了夜幕下的天际,在炮弹不断爆炸火光的间隙中,可以望见原野上,似乎哪里都是日本的士兵,戴着钢盔的居多,但也有一些人,头缠着血字的布条,根本不要钢盔,就这样决死地突击。看似是“人海”战术,其实观察到一个一个的细部,还是由班排组织起来的无尽的战术小组,有人观察,有人射击,有人联系各部。
冒着西华密集的炮火,前线重机枪的扫射,以及不时发射的掷弹筒火力,虽然遭受了严重的损失,日军的大部仍然攻到了西华阵地的前方。然而,他们的“英勇”在这个时候碰上了铜墙铁壁。
首先是各处地雷被他们冲击所引爆,暗淡的夜色下,哪里能发现那么多地雷的引线?日军的攻击速度不得不慢了下来,还要派人清理掉带刺的铁丝网。当他们攻击到最后的防线,最大的悲剧也就诞生,西华军根据日军逼近的距离不断开始引爆装满了金属碎片的汽油桶,剧烈的爆炸一个接着一个,日军成片成片地倒下,惨叫声充溢着整个前线。
汽油桶爆炸的威力,并不仅仅在于金属碎片的溅射,更在于汽油桶内,设置的就是凝固汽油,这些汽油的溅射,对于日军士兵,才是真正的“恶魔之吻”,无数的士兵被引燃,而且火焰根本无法扑灭,他们被烧成了一个个火人。到这个程度,日军士兵的蛮勇终于退潮,无数人开始往后逃。
眼见日军失去秩序,粟裕的坦克装甲集群开始冲击,他们不断炮击,和用12。7MM的重机枪扫射撤退的日军,甚至是直接碾压过去。
负责指挥突击的板垣目眦欲裂,他不断试图恢复对整体突击部队的全面指挥,可是哪里能够实现,太多的部队,已经失去了通讯联系,或者被打散,或者通讯员已经死了。
在这样的缠战近一个小时左右,日军突击部队终于无法支撑,开始全面撤退,但已经失去了有效指挥,基本都是那些少佐、中佐,按照自己的军事素养,指挥小股部队。正因如此,他们的指挥不断被西华的攻击打断和消灭,日军整体的崩溃,已经不可避免。
最后,板垣也被部下拖着逃离,幸好他的指挥车还能使用,逃离的速度比较快。
到天大亮,昨天的主战场,已经平静了下来,战士们已经清理过这一片战场,远方仍然在传来枪炮声,那是追击的部队不断与逃跑的日军发生的交火。
这个战场上,各种难闻的味道,简直要让人呕吐,可是林彪这个时候神清气爽,他和罗丙辉等谈笑着,浑不似平时那个沉默寡言的样子。
单单日军抛尸在这片主战场上的日军士兵,就几乎达到了4万人,而已经崩溃了的撤退,15万人的部队,至少还可以留下来4~5万,日军能够撤出6万人左右,已经是不得了了。
追击数十公里后,前军已经与前来接应日军撤兵的日军师团们交火,按照事前的命令,追击部队开始后撤,建立新的阵地。而日军接应师团们也没有敢追击,双方的阵线,又一次临时形成了。
但此时的两军形态,4野已经对日军剩余的48万左右的部队,形成了三面合围,日军只剩下天津港一个出口,而最重要的是,他们没有意识到,他们的兵力,此时太过于密集了。
此时徐向前三野部队,已经在攻击前进中,接近了石家庄(石门市)。
负责指挥对面日军第15、17、115、116、117、118、119、120、41、42这10个师团的,正是原来的华北驻屯军司令香月清司。
事实上,说是10个师团,实际上只有8个师团的兵力,香月从115~120师团中,选择精锐补齐了第15和17师团在正太路攻防战中损失的兵力,而41和42师团的新兵,又几乎全部都补充了这6个师团的缺额,所以41和42师团现在基本上就是一个空架子。日本国内的兵源补充,还来不及跟得上。
不过这8个师团,加上2个混成旅团以及2个野炮旅团,总兵力仍然达到了24万以上。但是,日军根据最新的情报,已经判定出山西的徐向前三野部队的规模,不止20万人,至少有30~40万人,这让他们不得不转入以防御为主的作战。
所以香月清司这个日军知名的“步兵专家”,将石门市从一个铁路枢纽城市,迅速地改建为一个军事防御重地。他们采用了修建“地下城墙”的方式,又可以称之为“封锁沟”,大体试图将石门市变成一个长方形的军事城池,面积达到了38平方公里。
在地下城墙的内侧,与之平行筑堤作为道路,并沿道路分别设置防守堡垒;而在地下城墙的外侧,则设置500米宽的开阔地,禁止一切建筑物,作为这个军事城池的开阔防护区,也就是日军射击或炮击的重点防守区域。
这种封锁沟的功能,并不限于直接的防御,它宽5米、深3米,长度超过30公里,其中放水,实现了环城水路的运输。
地下城墙之外,还修筑了大量的炮楼和碉堡,周围设置了铁丝网,构成了一个个的小防御空间。
日军还在石门市外远离前线的大郭村,扩建了军用飞机场。
在日军的规划中,石门或者说石家庄的地位是很高的,被作为“大东亚战争的基地,关系华北建设尤为重要。”所以虽然面临西华优势兵力的进攻,但日军反而以此为军事基地抵挡,他们绝不愿意放弃石家庄,日军的10个师团,也就围绕着石家庄构成了绵密的防线。
当徐向前用望远镜观察日军的部署,也不由得感慨,这座城市,无可避免必然毁于此时的战火,这是民族之劫难,只能让这些狗日的日寇,为这座城市殉葬!
三野的60万部队,不断从正太线的火车上下来,他们整理之后,就向着石家庄的两侧延伸,很快形成了对石家庄地区日军的“围三阙一”的三面合围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