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小说网

02小说网>征途实录:启航1926 > 第108章(第1页)

第108章(第1页)

此时一野在热河的战役也接近尾声,失去4个主力师团之后,多田骏抵挡不住一野的攻势,在损失了3个师团之后,率领剩余的3个师团退入东北,而关东军在东北此时也仅有10个师团,在接应到多田骏后,立即以13个师团近40万人的兵力,拼凑了一条东北防线,并且动员了日本在东北的所有力量,急促扩军,甚至连日本女人,都组成了一个个的“挺身队”。

关东军紧急催促日本军部,必须立即扩大关东军,否则东北有可能不保!

实际上,他们的担心是暂时多余的,西华不是不想利用日军东北暂时空虚的机会,但在当下,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关键就是,经过从7月初到9月初两个月的大战,尤其是三个野战军,都发动了大会战规模的大战,物资包括武器、弹药、油料等方面的耗损都极为惊人,前期的蓄积快要打空了,需要一段时间的蓄积。这也就是必须要掌控好战争的节奏。在这个时代,即使是美军,也必须要有节奏,谁的物资都不是可以及时地无限供给的。

所以接下来,一野在占领整个热河后,在察东和热河屯驻下来,形成与东北日军的对峙形势。而四野和三野,则合围天津地区,但暂时围而不攻,等待物资丰盈后再发动河北的最后攻势。

不过,河北的最后攻势,其实是不需要了,日军已经决策要撤出天津,放弃河北。三野消灭香月清司之战,就是河北的终战。

第173章大本营的新野望

日军撤出河北,自然是日军大本营的决策。而这个决策背后,充满了日军内部的争吵。

在华北方面军主力覆灭后,石原莞尔的态度,是日军侵华之役,已经完全失败,需要撤出所有兵力,全力保卫“满蒙”,其实哪还有“蒙”,已经只剩下“满”了,蒙古地区已经丢光了。

无论如何,石原莞尔的这种态度,让日军的高层们都大光其火,他娘的当初你极力建议立即侵华,10月计划就是你拟定的,虽然提前了3个月,但是整个计划的轮廓,仍然是遵循了你的意见。现在第一步失败了,你就打退堂鼓了?皇军的威严荡然无存,这个非国民!

在这个时间,没有人愿意承担失败的后果。他们也确实不服气,觉得日本的潜力还没有发挥出来,西华军充分利用了这点,提前完成了战备,从而对日军形成了巨大的火力优势。他们也不相信相西华的军工生产能力和财力,能够保证西华军对日军的长期火力优势。日本是个工业国,军工生产的能力,正在战时机制下飙升,怎么可能就此收手呢?

就算是日本的资本家们,即三井三菱这些财阀,也不愿意收手啊,他们在华的巨大投资,以及借给军部的大量款项和军工资源,一旦失败,损失之惨重,简直是财团历史上的百年浩劫,这残局如何收拾?

所以石原只能辞职。他其实已经并不是在抱怨那些“陆军马鹿”破坏了他的10月计划,二十根据与西华实战的结果——西华战备非常充分,而既然西华已经完成了充分的战备,那么就不会傻傻地等待日军完成战备,必然会先发制人。所以日军不去发动卢沟桥事变,日军也不可能再获得3个月的准备时间,一切的事情,早已成为定局。

石原虽然辞职了,但是他最后的建议,确是被日军军部接受了。

石原知道军部不愿意接受停止侵华的结果。他的意见是,如果不愿意停止,那么需要认知,华北战局已经无可避免的失败,需要立即撤出在天津剩余的20多万部队,除了东北的关东军外,那是日本陆军最后的精华。

放弃华北的话,重心转向哪里呢?石原的建议是,一方面要加强满洲国的防御,西华早晚会进攻满洲国,目前日军的兵力确实不足,但他建议用日本国内的新兵师团补充给关东军,让他们利用成熟的培训体系,尽快形成新的足以对抗西华的大兵团。

另一方面,石原建议立即将在天津的兵力重新组织,派遣山东。他的理由是,模仿中国历史上的南北朝对峙,西华如果不满足于满洲,那么就需要占领中国南方,替代蒋介石政府,形成新的南北对峙格局,等待未来的机会。

中国的南北对峙,关键就是在于三条江河,长江、淮河以及黄河,守江必守淮,而守淮又不如能够守得住黄河。

目前日军已有5个师团,虽然只是三线师团,但比民国的军阀军队,总要强很多,他们已经开始登陆山东,随时可以打垮韩福渠,占领山东。如果天津兵力迅速转运,就是争取抢在西华南下之前,占领黄河南岸,从而建立黄河防线,这就需要用兵山东和河南。

但石原提醒,日军未必能守得住黄河,西华的火力实在太强,所以只能是“机动灵活的守御”,如果黄河不能守,那就退淮河,而淮河不能守,就只能退到最后一步的守长江。他没有接下去说,但日军的高层谁都知道,如果长江也不能守,那日军的侵华,自然已经是一败涂地,什么都不用说了。

这个战略被日军高层迅速地接受了,他们不是不知道华北局势,已经无可挽回,只是面子放不下而已。现在有了石原的策略,这即是日军的“转进”,而不是彻底的失败了。

而且日军高层都觉得石原的新策略很高明,黄河、淮河、长江三条天然的防线,有利于日军将连续失败的态势重新稳定下来,重整旗鼓,就是需要这样的策略。很多人有点惋惜石原的辞职,但也没办法,日军在华北的大失败,损失超过了90万陆军,而且几乎都是最精华的部队,单是21个一等师团,在华北就覆灭了11个,超过半数,这是不折不扣的帝国之殇,石原不负责,难道要大将们负责吗?

不过石原也因此逃过了一劫,本来已经有人要策划让他“被自杀”了,现在被高层阻止,都搁下了,日军版本的“人才难得”呀。

9月7日,天津日军开始大举撤退,被地下党发现,四野判断日军要逃,随之进攻。但日军撤退速度很快,海军几乎出动了所有可以运载的船只,这使得他们逃离的速度很快,四野没有咬下日军的多少肉,仅仅2天后,9月9日,天津光复。

河北大会战的结束,使得西华的威名震撼世界,这个时候,全球列强都认知到,一个新的强国,恐怕会在西华的手上诞生了,武官们搜集的各种战争细节不断被发回本国的军事和政治机构研究,这使得西方列强认知到,这场战争虽然日军的装备较弱,但本质上是一场欧洲水平的大战,西华的百万大军,已经达到欧洲水准的战力强度。

所以在西华占领北平和天津后,强力驱逐了所有租界机构,收回了所有的租界,这些国家大声抗议,但其实没有任何实质动作,开玩笑,去威胁一只刚刚在现代化战争中胜利的百万大军,人家会把你放在眼里?这个时候列强的威慑,对于西华来说恐怕还不如草纸。

要求各国退出交回租界的命令发出后,英法的抗议最激烈,但是撤离的动作一点都不慢,他们都知道这一切都无可挽回。而美国相对从容,驻天津的第15步兵团,全员上船撤离,他们的团长感叹说,一个大国崛起了,而美国军人最舒服的一个基地,没有了。美军在天津服役,是那个时代最舒适的基地,因为天津商贸发达繁华,美军在那里用美元,可以享受近乎“奢华”的生活,所以当然有点舍不得,不过,这一切都结束了。

不过包括美国在内,还没有任何一个西方列强,向西华提出正式建交,一方面是因为西华并没有正式建国,现在各国在西华的外交机构,基本都以记者身份的“通讯社”之类存在。另一方面,是这些帝国主义的傲慢,他们总觉得应该是西华先请求与他们建交。当然,毛泽东和李思华都对此嗤之以鼻,等到二战的时候,再看到时是谁求谁。

在中国内部,自然震撼性就更加强烈,前期日军发动侵华时的投降主义,现在几乎被一扫而空,投降派犹如过街老鼠,根本不敢再多说,本来活跃的汪精卫等人,现在极为沉默。

在民国的知识分子中,这种震撼尤为强烈,几乎每个人都知道,西华成为中国之主,击败日寇,统一中国,已经不是一种很小的可能性,而是至少七八成确定的未来,看好日本的人已经变得很少,看好国民政府国民党的人,更是十去其九。事实明摆在那里,西华在2个月的时间内,就消灭了日本的百万大军。

所以他们不得不思考,自己未来如何迎接一个西华统治的新中国。类似胡适这样的慕洋犬,已经不得不考虑从中国出走,跑到美国去生活了,不过不是每一个人都有这样的能力,很多以前发表诋毁、污蔑或者批判西华的知识分子,现在也开始变得沉默,他们的内心开始慌张了。

这样的胜利有一个直观效果,那就是在以学生为主的青年知识分子中,倾向于西华已经成为明显的趋势,“到西华去”已经成为了一种时髦的大潮流。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