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和李思华他们,暂时顾不上这些方面,他们关注的重点,仍然是军事。日军从天津的撤退,他们当然不会认为是日本的认输,而必然是转移侵略的矛头,他们基本判断一致,都认为日军必然会加强在南方的攻势。
很快事实证明了他们的预判,日军在青岛登陆山东的情报确证了,天津日军,几乎全数登陆山东,并且在青岛附近进行临时紧急整训,按照地下党的说法,应该是将全部兵力,用几个一等师团的番号进行重组,他们已经发现了日军第2师团的番号,不过现在的师团长是安井藤冶,岗村已经升任第11方面军司令官,所谓的第11方面军,其实就是这个天津方面20多万日军的重组。
华北方面军司令多田骏已经自裁,临死前推荐了岗村,认为他头脑清晰冷静,对于西华军了解极深,目前日军中无人可及,是日本难得的将才。
岗村对日军的重组,是编制8个师团,即试图复活被消灭的第2、第3、第5、第6、第8、第9、第10、第11师团,不过由于是临时整编,以前师团的特色,几乎都看不见了,例如第2师团本来是仙台师团,可是现在部队中哪有那么多的仙台人呢?
岗村真正的麻烦,当然是复活这些残兵败将的士气,否则士气消沉之下,哪里谈得上是日军的一等师团呢?
得到日军登陆山东的情报,西华中央军委很快判断出日军必然会依托黄河,建立与我军的对峙局面。而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必然会沿着黄河侵占至少黄河以南的国统区。目前国军主力主要在淞沪前线,山东是军阀韩福渠,而河南则是蒋介石的大将汤恩博。
按照李思华的说法,这两人相对日军,就是“两头猪”,蒋介石实在是不会用人,看门也需要狗啊,用猪怎么看门?韩福渠本人是军阀,倒也算了,可那个出了名贪婪和虐民的汤恩博,被称为河南四大害“水旱黄汤”之一,其余三者都是天灾,而汤恩博就是人祸。所以李思华是极为看不顺眼此人的,下决心必须尽早干掉此人。
情况既明,西华的对策也出。林彪的4野,此时占据华北,变成了西华的总预备队。三野南下,沿邢台、邯郸转向东面,目标直指济南。而原来全军的总预备队二野,终于轮到他们出动,由陕西入山西,从渭南向东通过山西进入河南,沿着黄河南岸进攻,目标是洛阳、郑州和开封。此地的国军,虽然在抗战期间不予消灭,但是驱逐出去,让他们去做点有用的事。
按照上述的策略,实际上西华形成分别在黄河北岸和黄河南岸的两大军事集团,这样向东进攻,其实目标就是占领整条黄河流域。
西华将日军进攻山东和河南的情报和判断,通知了国民党和蒋介石,并且公开告诉他,西华二野60万大军,将进入黄河南岸,与日军进行大规模会战。常军在河南的部队,建议先撤退,因为他们挡不住日军的进攻。
蒋介石虽然愤怒得连骂“娘希匹”,但他其实也没有办法。不让西华来,他也不觉得可以靠汤恩博守得住河南。国民党的情报系统,其实也已获得日军在青岛登陆和重组的消息,而这个情报让蒋介石不能不痛苦。
因为日军已经在山东汇集了30余万大军,韩福渠肯定是挡不住的,日军现在上海地区,只有9个师团20多万人,他的60万部队,现在抵抗得都非常吃力。怎么可能指望韩福渠有任何机会守得住?而日军占领山东,必然要入河南,这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
脾气平定下来,他也只好命令汤恩博撤往河南南部南阳、驻马店以及平顶山等地,将河南北部,让给西华与日军去会战。
抗战的新格局,开始迅速形成。
岗村宁次巡视着日军的营地,面色严峻。
虽然8个一等师团的番号名义上复活了,但他心中很清楚,战力肯定是比不上之前的师团的,相对西华的劣势就更大了。因为士气肯定无法完全恢复,这些士兵都是与西华战争的釜底游鱼,怎么可能对西华军,恢复强大的自信和士气呢?不过也不是完全没有好处,至少现在没有那种狂妄自大轻视西华的蠢货了。最桀骜的基层军官,在西华军面前也不会以为只靠“武士道”就能击败敌军。
对于石原辞职前的这个“三河计划”,岗村是赞同的,不过他内心相对悲观一些,他认为前两条河,即黄河和淮河,都不可能抵挡住西华的进攻,尤其是黄河,本身渡口就多,而西华还能直接从黄河南岸攻击过来。
他认为,日军只能是依靠海军的优势,占领长江,与西华隔江对峙。他的心态,其实已经认为单独的日本陆军,无法打得过西华军,必须要将海军的筹码都压上来。
当然海军要能守住长江,核心其实是空军空战获得的空中优势。如果西华军占据了空中优势,以其在轰炸机方面的“特长”,日本的海军是守不住长江的。
推演到这里,岗村认为其实最终战争的胜负,是取决于两国工业力量的强弱。对此岗村比较有信心,他始终不相信,才发展了几年的西华,能够比得上大日本帝国几十年工业发展的积累。
实际上,岗村的认知,现在几乎是日军中所有比较“睿智冷静”军官们的一致看法。
让这些军官们担心的,其实就是日本已经押上了一切,长期高频率的军工生产,耗尽了日本这个缺乏一切资源的国家的血肉。所以日本的工业力量即使强于西华,也只是早期,在战争开始后的1~2年时间,如果战争持续到3年以上,他们都不敢想象那种结果。
中国是个大国,日军虽然占据部分地区,但是当地资源开发,尤其是稳定地开发很难。但西华得到中国民众的支持,在战争的训练之下,最多2年时间,其工业力量在高速发展之下肯定逐渐会赶超日本。
所以岗村的想法是,通过山东和河南的防线,与西华机动拉锯,耗损西华的军工储备,而日军则通过巩固长江防线占领江南,同时动员日军的全部潜力好开发满洲及江南的资源,在2年之内积蓄到极致,然后与经过1年多长期鏖战可能会短期疲惫的西华军决战,以决定亚洲的前途。
岗村的这种思路,从日本的角度看,自然有其合理性。然而他忘了一条,中国历史上之所以有南北对峙,都是因为民族政权在各自的区域内都具备深厚的统治基础,得到大多数民众的支持。而日本这种彻头彻尾的侵略者,而且打好的主意,就是掠夺南方,想形成南北对峙的格局,简直是妄想。
由于李思华这个BUG的存在,日本当然远远低估了西华的工业力量。实际上,已经起飞的西华工业体系,在9月份这一个月的生产,就能让超过200万军队的主要作战体系,满血复活。
正义的民族复兴之战,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的潜力。几乎所有与战争相关的工厂和生产体系,现在都是24小时运转,而且技术和工艺的熟练程度,以及不断改进的加工效率,都使得生产力的扩展,超过了李思华乐观的预计。
例如在9月份,西华的钢产量就超过了220万吨,除了钢铁系统的正常生产,前期大量的电炉系统,将从美国进口的废钢铁,迅速地转化为正常使用的好钢铁,使得兵器和弹药工业,几乎可以满负荷地获得足够的钢铁材料。
其它必要的金属,例如铜、镍、钨、铅、锑等的生产都出现了井喷。油气的生产也在快速扩张,其它矿产,例如作为主要化工原料的盐矿、煤炭等的产能,由于大量人力的投入,产量更是飙升。
整体来看,西华军工的供应链目前的情况非常好,这使得在前两个月大量消耗的背景下,最多到9月下旬,西华军的几个大战略集团,从一野到四野,都将获得非常充足的军工补给。
相反,在岗村他们没有注意到的地方,日军的军工生产,已经开始出现了本质性的衰弱。由于在华北的巨大失败,损失了90万以上的精锐士兵,使得军部被迫再次扩军,数目高达150万,而最优秀的兵源就是日本工人。这使得一些工厂的熟练员工开始大量减少,这些工厂被迫使用女工、朝鲜人,以及招募农民,他们的生产技巧,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提升上来,因此工业生产的效率,其实是走向衰弱而不是强大。
第174章向着黄河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