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日军开始侵华的7月,日军华北方面军就已经占领了山东处于黄河北面的德州。韩福渠的部队在德州算是激烈地抵抗了一回,有3个师损失过半,使得韩福渠不得不放弃黄河北面的山东领土。
在西华与日军进行河北大会战的8月,日军114师团以及新编第47、48、49、50这5个师团以及1个混编旅团,共计11万多人,从青岛沿着胶济铁路西向攻击济南,已经因为日军前期的攻击而丧胆的韩福渠,直接放弃了坚守济南,他的部队名义上有3个军,但一共只有5个师和1个旅,德州血战就让他的部队垮了一半。
韩福渠放弃济南后,接下来又放弃了泰安,这使得日军打开了通往河南的大门,也让蒋介石对韩福渠恨之入骨,埋下了他在河南被国军枪毙的后果。
在日军攻击济南和泰安的时候,西华的泰的山根据地地方部队已经有2万多人,而在山东中部的其它4座山脉构成的根据地中,也已经有10多万人,整个山东中部5座大山构成的根据地,总计接近13万的地方部队,而在半岛区域的3座大山,还有约5万人左右,总计达到了18万人左右的地方部队。
此前西华曾经计划,通过空运加强这18万部队的武器装备,用他们与日军的5师团+1旅团部队作战,将日军侵略山东的行动,控制在沿海地带,因此在日军突然侵略济南,而韩福渠逃跑后,泰山地方部队与日军进行了惨烈的战斗后脱离,潜伏到了泰安附近的泰山地区,而山东中部的其余10余万地方部队,则向泰安开拔,准备在泰安先发起战役,消灭泰安日军。
在日军突然转移天津日军之后,这个计划被取消,因为通过胶济线,日军可以迅速集中30余万兵力,这十几万地方部队是打不过的。
所以西华的计划最后调整为,泰山地方部队向淄博转移,准备未来用于切断胶济线;而其余地方部队则转而依托鲁西泰西以及沂蒙山区,尤其是重点扩大鲁西根据地,准备接应由陕西经河南北部而来的二野大军。当然,在日军占领山东期间,这些部队必须不断发动游击战和骚扰战,使得日军不得不在交通线附近,保留大量的部队,削弱日军整体军力的应用。
在西华军没有正面阻碍的情况下,日军侵略山东的速度很快,9月10日左右,日军前锋已经抵达山东最西面的郓城、梁山一带,隔河就是河南的濮阳。而在9月中旬左右,日军在青岛重新编制的8个师团,已经在黄河防线上分开布置,其中与西华直面的前锋,是德州与聊城,它们构成了日军以济南为中心的山东军事格局的北面和西面的防线。
这就是日军给西华军三野出的难题。三野此时忙于收复河北南部的衡水、邢台、邯郸诸城,而在完成后,与日军就形成了衡水与德州之间,隔着卫运河对峙,而在邯郸与聊城之间,隔着漳卫河对峙的局面。日军以水为军,阻挡西华攻击的态势明显。而此前的铁路,例如经过德州的津浦线等,均被日军截断。
到9月下旬,经过陇海线而来的二野进抵洛阳,在洛阳以东与已经占领郑州、开封和许昌的日军形成对峙。现在的局面让西华中央军委颇为恼怒,在西华与蒋介石政府谈妥接管河南北部后,汤恩博跑得比兔子还快,对于日军向河南的进攻没有任何抵抗,直接就跑到河南南部去了,这使得日军侵略河南的速度太快,使得西华原来提前拿下郑州和开封,在河南与山东的省境与日军作战的企图失败。
不过李思华倒是想得很开,蒋介石政府怎么会让西华好受呢?名义上是双方合作,暗底下还不是拳来脚去。
所以到9月下旬,西华与日军双方,形成了在山东与河南的对峙局面,西华军方面,是已经完成补充和满员的2个野战军,2野和3野共计120万人。日军则由30多万暴增到了近80万人,在9月份日军拼命地补充山东方面的日军,总共输送了22个师团共计45万人。不过日军仍然处于明显的下风,他们准备的重点,自然是利用河流的阻隔之战。
实际上,岗村已经下了决心,如果在河南的战役不利,那么日军要随时准备,利用津浦线南下安徽,放弃整体的黄河防线。
日军近期确实在大举扩军,原来的70师团制,现在已经变成了100师团制(大约270万人左右),但是训练新兵需要时间。所以在华东并没有马上增兵,暂时也用不着,虽然蒋介石政府在江浙沪抵抗得很顽强,但日军还是占了上风。不过10月之后,形势必然变化,日军增军华东,是肯定的结果。
西华军二野抵达洛阳以东,与日军对峙后,没有修整几天,10月2日,就直接对日军展开了狂风暴雨般的进攻!
李朴为首的二野兵团,战法与喜欢厚重兵力的四野林彪和三野徐向前不同,他是将部队“分进合击”,赋予了旗下4个集团军较大的自主权,分别执行不同方向的攻击。
二野的4个集团军的司令员,都是李思华前世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第一流战将,从第5集团军军到第8集团军,4位司令员,分别是王金山、杨德志、杨晨吾和许广达,都是方面之才。这下子放虎归山,立即就在河南掀起了对日军的腥风血雨!
王金山被称为“王疯子”,最擅长于攻坚拔寨,向以坚忍不拔著称,所以他的第5集团军,担负了沿着陇海线向日军主要防御方向进攻的职责。
杨德志和杨晨吾的第6、7集团军,则在伊川集结后,第6集团军沿登封向郑州方向攻击;而第7集团军则沿汝州、汝阳攻击平顶山和许昌地区。
许广达的第8集团军,则在空军掩护下,从孟津渡河,向河南北部的焦作、新乡攻击前进,他们还得到来自山西晋城的地方部队支援。
在这样的狂暴攻击下,日军在河南的部队很快不支,日军进入河南的部队大约仅有30万左右,兵力处于绝对劣势,火力也是一样。所谓的机动防御,就变成了在节节损失后,节节后退。
发现西华军仍然火力优势极大,毫无军火补给衰弱的情况,而且出现的番号又是新的,与之前在华北的部队完全无关,这使得岗村心头发麻,西华到底有多少军队?
到10月中旬,日军在损失了六七万人后,再也支持不住,开始边战边退,退往山东的菏泽、商丘一带。不过他们在撤退中损失很大,因为西华鲁西根据地的地方部队全面发动,迟滞他们的撤退,使得不少日军部队损兵折将,等到撤出鲁西,全军的损失已经超过了12万人。
在鲁西区域,二野也有自己的麻烦,山区比较多,交通条件不好,进攻的节奏也就只好放慢。
而在10月8日,三野也开始对德州全面进攻。
作为京杭大运河的重要一段的卫运河,并没有对三野的进攻构成太大的障碍。运河的水流比较平缓,而两岸的土地都比较平整,日军的滩头阵地很难维持。在空中轰炸机的打击以及对岸西华重炮的远距离轰击之下,很快抵挡不住。
而在清除了日军在对岸的威胁后,三野的舟桥部队大显身手。
这段时间,后方已经运来了大量的钢铁浮船零件和浮箱。工程兵们将浮船组合拼接起来,然后在河面一字排开,用铁锚固定后,这些浮船就变成了稳定的浮桥墩。接着,利用浮桥连接梁,将浮桥墩依次连接起来,用钢索加以固定。最后一步,则是在上面铺设钢板,形成平整的桥面。
这样的浮桥,足以让坦克装甲部队通过,三野新到位的第13集团军的坦克师,就第一个冲过了浮桥。
步兵过河的要求相对低一些,就用钢铁浮箱在河中拼接成为浮桥,铺上木板就可以过河。
所以决定性的,还是火力优势。日军无法取得空中和重炮的优势,也就难以阻止西华军的渡河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