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小说网

02小说网>征途实录:启航1926 > 第109章(第1页)

第109章(第1页)

日军陆航的战机,强硬地顶着西华战机的攻击,拼命地掩护日军轰炸机对各条浮桥进行攻击,舟桥部队也被迫不时燃放烟雾,规避日军轰炸机的视线,而有一条浮桥确实被炸断,造成过河士兵的一些损失,在经过紧急抢修后才恢复。

几个小时过去,日军陆航的攻击终于疲惫,基本退出了战场,浮桥过河变得顺畅起来。

而日军利用最近1个月左右,在德州及其附近修筑的工事,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三野也只能是一点点地消灭日军的有生力量。

这一次的日军打得比较有章法,他们逐次掩护地撤退,几个师团之间构成了比较协同的作战,岗村的指挥下,日军的战术水平还是有所提升。

然而实力终究是一切。在三野连续的攻击下,日军被迫放弃了德州,开始向济阳和齐河撤退。

在济阳的攻防战打得尤其激烈,日军在此构筑了大量工事,而且兵力分散布置,前轻后重,所以消灭了一茬,又出来一茬。这些在华北的日军,此时被岗村下令要死战到底,洗雪自身在华北失败的耻辱,老鬼子们都抱了必死之心,而且现在对西华的攻击模式开始熟悉,在重火力攻击下保存自身的能力也有长进,导致三野的攻击就有点迟钝。

这让徐向前有点恼火,但他也清楚,日军的精华在此,如果能击破并消灭这些日军,按照李政委的估计,在日军最精英的100多万部队被消灭后,补充上来的人手的战力就将大大下降,例如使用三八大盖保证400米距离的杀伤力,日军在新兵中是根本不可能训练得出来的,只有日本积蓄了一个时代的老兵才能做到。

所以徐向前按捺住自己的焦躁,用重火力不断对日军“剥皮”,战到10月20日,日军终于支撑不住,退过了黄河,现在三野与日军,形成了隔着黄河对峙的局面,正面的对岸,就是山东的省府济南。

其实岗村这个时候,心头犹如滴血。他的80万大军,已经去掉了约20万,而且其中有一半都是天津撤下来的老鬼子,是难以得到补充的。

三野没有等待,开始从济阳和齐河两个方向,对对岸进行狂轰烂炸了整整3天,然后才开始搭建浮桥,日军早已炸断了津浦铁路上的黄河铁桥,部队要过河,只能是搭建浮桥。

在黄河上搭建浮桥的难度就要大得多,因为这里是黄河下游,不像是黄河中上游,往往只有300米左右的宽度,在山东这里,黄河非常宽,很多河段,宽度达到了3000米。

好在由于河面宽了,水流也就相对平缓,在这个方面是有利于搭建浮桥的,10月份的天气,此时也没有洪水,所以整体的条件,是有利有弊。

岗村早已预料到西华军必然通过搭建浮桥过河,因此忍耐过西华的每一次轰炸和重炮轰击后,不断地组织日军反击和袭击,他将所有日军的轻型火炮,组织起来,机动地攻击搭建中的浮桥,采取开几炮就跑的方式,还是给三野造成了不少麻烦。

至于岗村手里的两个重炮旅团,他知道必然是西华军现在全面搜索的最重要的目标。因此他暂时没有使用,想寻找一个机会——例如在西华军全面渡河的时候,将全部炮弹都用这两个旅团发射攻击浮桥,瞬时造成西华的重大损失,哪怕接下来旅团被西华军的轰炸机炸掉,也在所不惜。

所以当下的战局,确实形成了日军的黄河防线,三野的主要攻击手段,就是轰炸和炮击,不过在连续的打击之下,日军的损失仍然是惨重的,毕竟日军基本要保证在河岸3公里范围内的存在,否则难以影响西华军的浮桥搭建。而不要说轰炸机,西华的重炮射程也在15公里甚至以上,日军前线是被迫在西华军的火炮射程之内的,无论如何的“机动弹性”,每天的损失都是不断上升的。

到10月25日左右,二野已经攻击至聊城、东平一线,日军的侧翼,开始受到了严重威胁,而三野的浮桥搭建,也不断成功,虽然没能实现全军渡河,但开始逐次渡河,舟桥部队在经受了重大牺牲后,仍然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岗村的“重炮旅团突袭”攻势,只实现了一小半。他舍不得两个都用上,在三野开始渡河的时候,让其中一个重炮旅团开炮,高度警戒的西华重炮群立即用射程超过20公里的240MM重炮等向其反击,所以这个旅团的炮击,只炸断了一条步兵浮箱式浮桥,造成了一些西华战士的牺牲,但是几乎没有能够造成西华重装备的损失。徐向前这一次可舍不得让坦克装甲部队,在日军的威胁仍然很大的时候马上渡河。

在空中逡巡的红龙(JU88)轰炸机很快找到了转移中的日军这个重炮旅团,并且用一场酣畅淋漓的轰炸,使得这个旅团几乎全军覆灭,人虽然还有很多,但是火炮全部损失了。

打到这个程度,岗村知道,黄河防线已经不可守,他没有等着三野的总攻,而是提前开始了撤退,仍然是“梯次相互掩护”的撤退方式,利用胶济铁路,不断退向山东半岛和沿海各地。在发现三野的坦克装甲集群后,岗村又干脆地放弃了梯次撤退的策略,直接用铁路退向青岛。

在西华中央军委看来,日军在山东的战役表现,已经比此前在华北好得多,近期的山东河南战役,西华军打得有点沉闷。不过李思华和毛泽东都认为,这是正常的,日军毕竟是强军,华北会战的时候他们骄狂自大,给西华军创造了不少机会。现在日军对西华没有任何轻视,重视发挥自己的长处,自然打起来就有些困难了。

日军的战术确实有所改善,现在他们就有点像弹簧,与西华军已接战,就像弹簧那样弹回去,然后不知道什么时候又弹回来袭击。这充分地发挥了他们步兵坚韧和擅长单兵和小组织作战的长处,但毕竟改变不了实力上的差距,从9月下旬到10月下旬的这一个月,西华军在山东和河南战场,消灭的日军仍然超过了25万人,战略目的,仍然得到了比较完美的实现。

接下来,三野向东,沿着胶济铁路,向着青岛方向攻击山东半岛。而二野则向南攻击,占领山东腹地,重点则是枣庄和台儿庄地区,这个区域已经接近仍然在国民党手中的徐州地域。

而西华中央军委的重点,已经是在筹划青岛攻击战,这一战的难度非常大,最主要的,就是日军多半不会像放弃天津一样,放弃青岛,日军当年从德国手中占据青岛后,在那里下了大量的功夫,单是日本资本家们在青岛的投资,对于日本来说都是天文数字。在日本看来,天津是列强“公共”的,而青岛,则是日本的“禁脔”。

日军不放弃青岛,在军事上也是理由充足的。青岛从德国人的时候开始,其防御工事的强度,几乎可以称得上是远东最强。而青岛海域的情况,远比渤海之侧的天津要强。日本海军对青岛的支持,几乎可以发挥到最大程度。日军的舰炮,可以轰击几十公里,这对于其陆军坚守工事,当然非常有利,这将是日军第一次,通过海军的支持,能够在重炮的火力上,与西华可能相提并论。

西华现在没有值得一提的海军。所以对付日本人的海军,主要就要依靠空军的打击。这正是这一阶段李思华与中央军委,包括三野徐向前他们,重点考虑的事情。

第175章青岛海空战?

1914年,日军经过3个月的苦战后,终于占领了德军的青岛要塞。那场战役日军打得很艰难,德军战前自己都估计可能只能抵御14天,结果却打了整整三个月。

德军只有1万人,还有一种说法是只有4500人的正规部队,而日军出动了60余艘军舰和5万陆军,英军还有1000多人协助日军作战。所以德军当年青岛要塞的坚固,确实是出类拔萃的。

当时的青岛,完全可以说是一座在要塞之中发展起来的城市。在德国从清廷掠夺到手此地,就在青岛的大小山头、海岸线上,修筑了炮台、堡垒、兵营等各种军事设施,德占17年的时间里,德国在30余平方公里的要塞区内,规划了9个小区,其中建设完成的为青岛与大鲍岛两区,以及台东和台西两个镇。在防御上德军可谓做足了防御功夫。夫

日军占领青岛后,德国的要塞大部分被废弃。不过在此次山东战役中,岗村正拼命地恢复要塞的防御功能。重点恢复的,自然是沿市区东部的太平山麓和海泊河中下游一线,构筑的南起浮山湾小湛山,北抵胶州湾内海泊河口,全长六公里的步兵堡垒防御工事。在这条防御线的高地上,总共有小湛山、小湛山北、中央、台东镇、海岸五大堡垒群(即青岛民间所称的一号、二号、三号、四号和五号炮台)。

这些堡垒由1处大堡垒以及4处中小堡垒组成,每处堡垒均有地下通道连接。在大堡垒周围,另有13个战时小堡垒,用以驻兵、贮存给养、弹药和作战指挥与掩体。在堡垒线的外侧,还开挖了一道深约5米,宽约6米的壕沟,沟底和堡垒周围架设三层铁丝网,一直连接南北海滨。

在壕沟的两侧,筑了一长串的步兵掩体和火炮、机枪掩体(地堡),配置了轻型火炮、机枪、步枪等武器,构成了长达6公里的坚固防线。日军还恢复了浮山——孤山——楼山一线的外围警戒防线。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