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军方面,以S-26为基础的各型鱼雷艇,将增加到60艘以上,具备对日军港口的一定袭击能力。U型潜艇1938年投产,预计4艘。
弹药生产,1937年的12月,已经达到了日产5万吨,子弹1000万发的水平,将在1938年的前三个月,突破日产7万吨以及子弹1200万发的水平。
五、人力资源:
高端人才约6万人,其中自身2。5万人,美国技术人员1。5万,犹太技术人员2万人。中端人才45万人左右,基础技术人员250万人。各类技术型工厂中的工人总数,已经突破了1000万人。
六、其它突破:
包括:六野和七野的筹备,预计到1938年中,能够初步成军。
火炮的改革:由于自研各类自走柴油机和汽油机系统的突破,已经开始对一野到四野的大量重炮进行自走化改革,使得大量的牵引火炮此后无需卡车拉动,而是加装自走系统,变更为自走牵引火炮,这将大大提升部队的机械化水平和行军速度,不过在江南,由于水网密布,还是会造成很多阻碍。
比较重要的是,是李思华期盼已久的履带式多管火箭炮项目,终于大规模投产。当初她就是按照后世苏联喀秋莎(1942年)的技术指标,要求德国小组安排德国军工厂家研制,在1937年中开始设备安装,到1937年10月终于大规模投产。
在履带生产上,李思华早已安排为猛虎坦克生产履带的工厂,大规模地准备好了火箭炮的履带生产,因此到1938年的1月,这种火箭炮已经生产了超过1500门,使得西华组建起了第一个火箭炮师。
这种被叫做“真理”的火箭炮基本就是按照喀秋莎的技术指标,共有8条发射滑轨,一次齐射,可发射口径为132毫米的火箭弹16发,最大射程8。5千米,既可单射,也可部分连射,或者一次齐射,装填一次齐射的弹药,约需5~7分钟,一次齐射仅需7~10秒。
本来这种火箭炮可以用卡车装载,不过考虑到此时国内战区的交通条件,暂时还是以履带式为主,越野性能比较好。
它的威力,可以看成是M34高射炮的10倍以上,毕竟炸弹的炸药容量完全是不同的。这正是李思华为渡江战役准备的秘密武器!
以南京附近的长江江面为例,宽度多数在2公里到4公里之间,所以真理火箭炮超过8公里的射程绰绰有余。其它重炮当然也能发挥轰击的效果,但是在面打击上,效率是远远不及这种火箭炮的,而且最关键的,是这种火箭炮的机动性极强啊,它们和坦克一样,是高度机械化的。
李思华每当想起,在渡江时,日军在对面阻碍,西华军的火箭炮师一次5~7秒的齐射,就是超过2万发132毫米的炸弹,落在日军阵地上,将一切工事和守军,都打得粉粉碎,就觉得心旷神怡,要不然她干嘛将这种火箭炮,叫做“真理”呢?不就是因为“真理就在大炮射程之内”吗?
所以,她已经肯定,日军挡不住西华的渡江战役。现在她要做的,是全力以赴地加快火箭炮师的数量,在2月中旬后的渡江战役中,再增加一个火箭炮师,使得突破口可以变成2个,这样就比较理想了。
她计划在1938年的上半年,将会有8个真理火箭炮师出现,为二野和三野的每一个集团军配一个,同期每个集团军也将完成一个坦克师的配备,用坦克+装甲车+火箭炮+自走火炮的二战水平的超级机械化火力组合,将日军在江南地区的抵御,变成一场笑话。
达成这样的组合后,即使到二战后期也不落伍,更不要说此时的苏军了,她想着,要是在统一东北的时候苏联犯浑,那就让他们也尝尝这样的滋味。
盘点完西华1937年的成就,西华政治局以及中央军委的同志们,都充满了胜利的信心,曙光已经在前!
对方的日本,此时的藏相贺屋兴宣,才是欲哭无泪。
日本不同于中国,李思华在缺钱的情况下,仍然可以有大量的资源,实现“市场扭曲化”的社会主义生产模式。但是日本根本不可能,其100%的铝矾土、99。7%的石油、99。6%的铁矿石、97。5%的铜矿石、86%的盐,以及76%的煤炭,都依赖从外部输入,这种经济和资源结构,一句话就可以讲清楚,如果没有外汇,就立即完犊子。
而日本与西华的战争,导致从1937年初开始备战开始,到现在已经连续4次追加临时军费,累计金额高达74亿日元。这是日本自甲午战争(2亿日元)、日俄战争(15。1亿日元)、第一次世界大战(8。82亿日元)和“9。18事变”(19。31亿元)四次对外战争战费总和的1。63倍,是日本1936年国家预算的3倍多!
换言之,日本已经要破产了,例如黄金储备,已经从战前的388吨急剧下降到25吨!
没有办法,贺屋兴宣只能是支撑下去,寄希望于日军能够胜利。为此,他修改了物资动员计划,全面压缩一切与军需无关产业的物资供给量,并要求国民贯彻节约、配给、回收、实行战时简朴生活等十大措施,规定对钢材、铣铁、金、银、铜、铅等32种物资实行强化的使用限制。
日本,已经不是再挤血,而是开始在挤出自己的骨髓了。
第181章世界暗影与渡江初战?
1938年1月,英国唐宁街10号,首相官邸。
首相张伯伦看着美国总统罗斯福发来的密函,眉头紧皱。
过了一会,他放下了密函,对坐在他对面的外交部长艾登说了一句:“该死的美国佬!整天想着削弱大英帝国的地位!”
罗斯福在密函中建议,召开一次“各国首脑会议”,来讨论日益紧张的欧洲形势,和平解决问题和缓解紧张局势。但是张伯伦觉得自己一眼就看穿了罗斯福的企图——美国觉得大英帝国虚弱了,想通过领导这样的全球外交行动来塑造自己是欧洲救世主的形象,从而不懂声色地动摇英国的霸主地位,他们对于这个地位,已经觊觎良久了。
他也理解罗斯福为什么会在这个时刻行动——罗斯福想化解国内经济形势恶化造成的内部压力,将议员们对于罗斯福经济政策谴责的注意力,转移到美国主导的全球全外交行动上来。罗斯福“新政”的魅力,在新的经济危机下,未免褪色,他急需要找到新的权力支撑点。
可是罗斯福却把主意,居然打到了大英帝国的头上,张伯伦冷冷地一笑。他简单说了几句话,打发走了艾登,对于罗斯福的建议,自然是冷遇。
想到当前英国面临的局势,张伯伦又不禁叹了一口气,太艰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