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已经得到了情报,希特勒可能会在3月,就进攻和占领奥地利以及捷克这两个国家,最近这两个国家已经非常恐慌,不断通过私下的外交使节,向英国求救,但是英国绝不能因此卷入与德国的战争,绝不能!
如果法国佬愿意去拯救这两个国家,英国倒是可以同意并支持,但法国佬肯定也不愿意,他们表面上一切尊崇英国的决定,但和英国的主意一样,都不愿意为之流血牺牲。
张伯伦知道法国佬心中,其实很怨恨英国,认为德国得以复兴,完全是英国的责任,当然问题的解决,也必须是英国人负起责任来。
但是从英国的角度,张伯伦觉得英国并没有做错。“大陆平衡战略”是大英帝国,几百年来行之有效的根本战略,是英国成为世界霸主的支柱性战略之一。这个战略要求英国操纵欧洲大陆强国之间的平衡,在过去的几十年,其实就是德国与法国之间的平衡。
所以按照这个战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就必须防备法国由此成为欧洲大陆的霸主,那么策略自然是放松德国,使其恢复一定的实力,能够平衡法国。法国当然不是傻子,也知道英国的战略,但一战后的法国更为虚弱,无法挑战英国,自然也只能咽下苦果,遵守英国的秩序。
可是无论是英国和法国都没能想到,德国的复兴会是如此之快、如此之强,居然出现了一个德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强人,在希特勒的领导下,德国从1933年到1937年这5年时间,经济就发展到前所未有的强大,不仅重建了强大的军队,已经让英法失去了干预德国的勇气,而且居然经济上做到了几乎没有失业,各种行业都欣欣向荣,让英法两国简直是情何以堪!平衡战略的失误,在于没有把控好周期,太过于放松德国了,但这并不是平衡战略本身的失败,而是执行的失败。
这个时候,去后悔几年前英法还有足够能力的时候,对于德国太过放松,已经无济于事。在自己担任英国首相的时候,德国的强大已经是木已成舟,法国在大陆上,已经无法平衡德国,德国重新成为了欧洲大陆的第一强国。
所以自己能怎么办呢?带着法国去和德国发动战争吗?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惨痛教训还不够吗?无论是英国和法国,都失去了整整一代青年人,国力耗损的程度,到今天也没有完全恢复,使得大英帝国原来稳固的全球霸主地位,变得岌岌可危。如果再有一次直接的超级战争,大英帝国会变成怎样?
想起那些议会中嚷嚷着指责他对德国“绥靖”的议员们,尤其是那个讨厌的胖子丘吉尔,他就心里厌烦,丘吉尔懂个屁?难怪以前这个家伙指挥什么战争,什么战争就会失败,被人称为“乌鸦丘吉尔”。
前辈们的努力和牺牲,已经使得英国获得了能够获得的一切,而这一切,目前已经超出了英国国力能够承担的程度,英国能够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就不错了,还奢谈什么其它?
现在欧洲大陆的一切希望,就是让希特勒这个狂人的战争矛头,转向东面那个讨厌的社会主义赤色政权苏联,无论是德国还是苏联,都是对英国欧洲秩序的巨大破坏者,如果能让他们死斗起来,才是英国,甚至包括法国,实现在不流血牺牲前提下,保住自己的利益和欧洲主导权的最好策略。
为了实现这个伟大战略,才有现在的“绥靖策略”,丘吉尔们懂什么?只知道强硬,现在的希特勒德国,是靠强硬能打压下去的吗?按照这些傻子的做法,只会让英国被迫走向与德国战争的第一线,那英国的霸权,几百年先人奋斗的成果,都可能灰飞烟灭!
至于捷克和奥地利这些小国,就让他们为大英帝国的利益而牺牲吧。
张伯伦漠然地闭上了双眼。
相比张伯伦,此时的希特勒自然是洋洋得意的时候,可以说,1938年初的他,已经登上了人生的巅峰。纳粹5年的执政,德国从名义失业600万人(实际超过1000万人)到1937年底几乎消灭了失业,这是何等伟大的成绩?他的“元首”之名与权,不负全民的期望。
他上台的时候,向德国人民承诺:“让德国每一户人家的餐桌上有牛奶与面包”,今天他可以自豪地说,他的承诺在纳粹德国在1937年底,已经确实实现,他赢得了自己的承诺,赢得了德国人民的疯狂拥戴。
在这个阶段,希特勒也在思考着未来德国的战略和行动步骤。
他并不了解中国哲学“盛极而衰”的道理,不过他很清楚,德国表面的经济繁荣不可持续,第一是资本有相当部分来自向美国的借款,如何偿还始终是个巨大的问题;第二德国经济的产业龙头是基建和军工,随着德国国内的多数基建项目基本完成,就连高速公路系统都已经完成了,基建产业难以为继。
而军工产业,德国也基本走到了尽头,从1933年到1937年,这5年期间,德国的军工生产增加了5倍,例如战机,1934年的时候产量只有840架,到1937年底,已经超过了2500架,军队则从1931年的10万,扩展到了37年的36个师50万,而大批的机场、国防公路和防御工事等工程,都己投入运行,可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军队已经建成,如果不使用它,耗费的巨大军事投入没有回报,债务就会立即爆发,资本背后的金主们等着回报呢。再说希特勒建军,本来就是为了使用的,要用来建立一个空前强大的新德国。
去年的11月5日,希特勒在柏林召开了一个秘密军事会议,这是德国历史上的重要时刻。
会议明确提出了德国的对外扩张计划。计划分3个步骤,首先是建立一个以中欧地区为中心的“大德意志帝国”;其次是打败法国和苏联,夺取欧洲大陆的霸权;最后是向海外扩张,征服英美,称霸世界。这个对外扩张计划可以简洁地概况为“先大陆,后海洋”的扩张计划。
1938年,当然就是第1个步骤即统一中欧地区的执行阶段,所以他已经规划好了,3月出兵奥地利和捷克,占领这两个小国,他们都是工业相对发达的国家,能够有效地补充德国的经济,让德国变得更强大。
奥地利虽然名义上是他的祖国,不过希特勒对它的感情却近乎没有。他一向自认为是德意志日耳曼人,当年对于还是“奥匈帝国”的奥地利前身,就非常鄙视,堂堂的优秀民族德意志人,为什么要与匈牙利这样的落后民族与混合?他甚至逃脱了奥匈帝国的兵役,反而在德国加入了德军。
所以对于奥地利,他只是认为这是德国历史上的一个污点,需要尽快结束它的独立状态,让它重新回到德意志人的大家庭中。
对于英国和法国,希特勒已经从对于他们的潜在畏惧,变成了现在的蔑视。这两个国家已经失去了战斗的精神和意志。不过这很自然,他们虽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损失了大量的青年人,但是毕竟是战胜国,得到了他们能得到的一切,自然不希望再有战争,新的战争会让他们只有损失,没有进一步的收获。
可是我们德国人呢?希特勒的心头,仍然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和德国人民的惨状记忆犹新,他耿耿于怀,德国和德国人几乎失去了一切,还要忍耐战败国的各种屈辱。这一切的耻辱,他都要回报给英法。
希特勒的思考是,等到3月拿下了奥地利和捷克,就可以进一步将斯洛伐克也纳入德国的势力范围,那么德国就对波兰这个跳梁小丑,构成了三面合围。而如果拿下了波兰,那么在欧洲大陆,德国就只剩下了2个敌手,法国和苏联。
希特勒很明白,无论是英国还是法国,都希望德国的矛头去转向苏联。他自负地认为,以德国的实力,打败苏联并不难,他们的军队刚刚经过斯大林这个疯子的大清洗,一整代的军官团都被杀了,刚提拔的一帮废物,怎么可能是睿智的德国军官们的对手呢?更不要说那些俄国士兵,不过是一群灰色牲口,怎么可能是觉醒的雅利安人士兵的对手?也许2个月就能打败苏联,占领他们的欧洲部分。
不过,他为什么要顺着英国和法国的意思呢?很明显,法国才是对德国最直接的威胁,他们毕竟还有百万陆军。而且对于德国而言,拿下法国就拿下了整个富庶的西欧,英国一个海岛,到时候还能如何?德国如果拥有了西欧和中欧,就已经将欧洲大陆最精华和最富庶的地区都拿在手里,就能让德国具备了成为全球霸主的经济基础。
所以先法国,再苏联或者英国的次序不能动摇。在统一西欧之后,是先进攻英国还是先进攻苏联,到时候再根据形势决断。
嗯,或许可以声东击西,先安抚好对于德国扩张不安的苏联,让他们以为德国不会对他们感兴趣。这样在打败法国的时候,苏联就不会从德国的背后捅一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