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小说网

02小说网>征途实录:启航1926 > 第116章(第2页)

第116章(第2页)

在日军大本营做出了决策之后,在江南的日军,开始逐步撤往浙江为主的沿海,本庄繁接任了“支那南方派遣军”的司令职位,他没有想到自己还会被起复。在皇道派二二六事件之后,这个原来的关东军司令触怒了裕仁,他居然为皇道派发动叛乱的军官们求情,因此被解职和退役。

他知道自己原来已经没有机会,不过这一次大撤退,是将日军撤向满洲,他原来作为关东军司令,自然对于满洲事务非常熟悉,他可以配合现任关东军司令植田谦吉以及续任司令官梅津,将满洲整编事宜完成。这才使他得到了起复的机会。

在他担任这个职务之后,他才知道面临的形势有多棘手,名义上在江南日军还有超过70万(原来140多万,被西华军消灭了70多万),但这些部队大多数是新兵师团,战力都不强,在撤退的过程中屡屡被西华追击而遭受严重打击。

现在这些日军,基本分成了两路,一路是退往杭州-宁波-舟山一线,另一路就是退往上海。西华军紧追不舍,所以他只能是边战边退,每一步撤退,都可谓是血路,最后能有50万撤出去,就不错了。

本来他计划在上海要固守一阵的,他不愿意将这个远东大城市,完整地留给西华,可是这个“战上海”的计划,在大本营那里激起了激烈的辩论,虽然军部多数人支持,但也有一些人反对,关键是政府的文官,几乎都是一面倒地反对,导致裕仁也为此犹豫不决。

核心的关键,当然就是上海包括了列强的利益,如果日军执意战上海,必然招致列强的激烈反对,虽然西华对列强不会客气,但至少那是以后列强与西华可以谈的事情,要是现在战争,那直接就毁掉了,尤其是美国和英国,肯定是激烈反对的。

日军对西华作战连续的失败,使得帝国的外交格外艰困,因为威信没有了嘛,文官们的态度很明确,日本此时必须讨好列强,为什么要做必然招致列强反对的事情呢?反正日军在上海也不可能获胜,只不过是将上海打成了废墟而已。

实际上,在西华方面,李思华已经致电美国总统罗斯福,请他施压日本。李思华以西华委托她联络美国的名义,说的道理很简单,即西华已经决意收回所有租界,不管列强如何反应,都会军事进入,直接取消,不服气的就来战争。

但是李思华也说明了西华的态度,就是想将上海作为一个自由贸易港存在。这其实是李思华的策略,即让上海成为二战期间主要的对外出口,二战时各国需要的各种物资是天量,生意不做白不做。

既然上海是贸易自由港,是西华确定的中国东部的主要贸易口岸,那么列强都可能有利益,尤其是美国。只不过在西华统治下,没有国家再有特权,必须是“公平的自由贸易”,什么贩运鸦片之类的,那就是找死了。

罗斯福果然同意了西华的要求。西华成为中国之主已经不是一种猜测,而是必然的现实,美国对西华的影响力,目前非常薄弱,这一次保住上海不受战火侵害,正是美国可以发力的机会。

第186章上海与三个四百万?

美国外交部长赫尔出面,向日本严正抗议,说觉察到日军有在上海与西华军决战的企图,这将上海置于毁灭的威胁之下,列强在上海都有巨大的利益,日本这是对列强的挑衅,如果日军坚持在上海作战,美国将考虑停止对于日本战略物资的出口,因为根据美国的《中立法》,是不能向交战双方提供武器相关的资源的云云。

而在美国的带领下,法国等列强也强烈地抗议日本,甚至包括英国。虽然英国与西华的关系很差,但帝国的利益,能保住一点是一点啊,何况与西华还没有正式谈判呢,还有回旋余地不是吗?

在这样的巨大压力之下,本庄繁的“战上海”计划没有能够通过,裕仁亲自施压,大本营不得不取消了这个计划,命令日军从上海撤离,而在上海的日本侨民,则必须立即撤离。离

5月13日,西华军进入上海。

在进入上海前,日军已经从江南撤离干净。不过由于西华军一直追击,本庄繁不得不一次次地断尾求生,所以最后能够撤出的部队不到50万人,有20多万日军,在最近的1个月战斗中灰飞烟灭,其中投降的士兵不少,很多新兵,已经远远没有过去那些老鬼子的坚韧。

这个月最轰动的事情,莫过于西华军将在南京会战中毙杀的50多万日军尸骨,焚烧后混之于血土,然后在浦口江对面的南岸,真的又建设了一座更高大许多的“镇倭塔”,形制规范与江对面的第一座“镇倭塔”类似。从此,长江浦口两岸,各有一座镇倭塔,大小相映,成为了后世著名的历史景点。

按照西华的公告,这是对南京死难军民的血祭,也是对在日军侵略江南的过程中,各地死难的中国军民的血祭。以血还血就是西华的原则!我们不饶恕、不宽恕、不以德报怨,不做东郭先生。我们推崇的是大复仇,冤冤必报、有仇必报,有仇今世报!

李思华本人也亲临上海。

她的意图很清楚,上海毕竟是此时中国最重要的商贸城市,对于上海的治理,必须是全国的一个典范,尤其是未来作为吸引外来资本和吸收海外资源的重镇。

进驻上海的第一个方面,当然是军事上的安排。整个苏南的驻屯部队,暂时是李先念和唐武的第10集团军,其中的3个师入驻上海要地,例如大场和宝山等地,他们重点将迅速建立起上海的对海上方向的军事防御。

特种二师也进驻上海,他们将配合原来的地下党和新建立的上海新政府,将上海的特务、流氓、帮派、地痞等,清理干净。

不过主力部队在上海的存在,主要是纯军事的。真正用来建立上海的治理秩序的,是入驻的15万地方部队,他们迅速地控制了上海的各个主要街区,然后按照西华模式,建立街区的基层组织,改造街区,掌握街区居住人员的相关情况,建立上海民兵组织等。

在大场机场,入驻了一个航空师320架战机,用来保护上海的领空。

第二个方面,当然就是政治和地方政府体系。

上海的市长,任命的是姚斌,他是李思华最早建立淇澳岛专区的时候,就担任“区长”的老同志,这些年一直是李思华在根据地治理方面的主要大将之一,熟悉经济工作,算是西华经济管理体系的创立人之一,对于国际经贸等方面也非常熟悉,目前是党内少有的熟悉大城市管理和治理的专家。此前他已担任过重庆的市长。不过他也是暂时任职,接下来会担任对整个江南地区的治理重任。

上海的书记,则暂时任命了陈毅,本来还有一个人选,就是邓小平,但在两人之中,最后李思华和毛泽东商量,还是任命了陈毅。这主要是两人都认为,陈毅的原则性更强,邓小平做事让李思华不喜欢的一点,就是做事太过功利主义,有点“顾头不顾腚”,只求达到短期目的,却很少去管后遗症。

第三个方面,则是对上海的经济定位。

李思华否定了她前世建国时国家对上海的经济定位。那个时空的历史上,由于国家过于缺乏资源和资本,以至于所有的建设,都是按照“最低成本化”的便利性原则,那么上海和北平这样的城市,在工业上也自然是最适合的城市,很明显,人才集聚、各种配套齐全,当然成本最低了。

但是这样的发展,就形成了一种“强者愈强”的马太效应,让太多的鸡蛋,放在了同一个篮子里,最重要的产业,几乎都集聚到几个超大城市中,一旦这几个城市有问题,全国都受到很大影响。

李思华穿越前,疫情导致的上海近乎封城,就影响了全国几乎40%的重点产业。这种情况,她当然不愿意在这个时空还是一样。

所以她对上海的经济定位,就是自由贸易港、商贸大城市和出口加工区。至于重化工业,除了造船以外,就只有利用海外矿产的冶炼体系,例如利用海外铁矿石和煤炭的宝山钢铁基地。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