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白了,核心就是“口岸”两个字,是国内与国际之间,资源和产品交换的重镇,但并不是工业生产、尤其是大工业的重镇。上海的工业,主要就是利用民间和海外资本,发展出口导向型的“资源和市场”两头在外的加工业。
至于金融等方面,在建国前谈这些为时过早。
李思华对国家的整体经济布局,她的思路与当时所谓经济学家的看法,是完全不一样的。
她根据后世的经验认为,经济发展真正最珍稀的资源是市场,尤其是世界性市场。
何谓世界性市场?如果按照二十一世纪的标准,则李思华的定义是,面积大约在400万平方公里、人口超过3亿的统一性市场。
400万平方公里这个数字似乎来得突兀,其实从军事上可以旁证,例如美苏签署核军控条约,规定双方核弹头数量为1560枚,为什么如此规定呢?因为这个数量级的核弹头,正好大约覆盖400万平方公里——无论是美国,还是苏联,人口和经济主要活跃的面积,都是400万平方公里。而如果看中国,其实也是一样,胡焕庸线以东占据了94%以上人口的地区,总面积是420万平方公里。
按照这个标准,后世全球就只有3个世界性市场。
第一个自然是美国,美国的市场其实是东海岸+西海岸,本身也是被割裂的,但是通过铁路、航空实现了交通的便利性,然后法规和金融体系的建设发展,强行把2个本来分裂的市场拉成了一个统一的市场,面积大约400万平方公里,而人口则是3。3亿。
第二个是西欧,面积差不多,也是400多万平方公里左右,人口4亿多。本来除了德国和法国,欧洲全部是小国,但通过欧盟这个统一组织,基本上还是实现了大部分的市场统一性。
第三个是中国,严格意义上来讲,中国的东部市场,大约是250万平方公里,然后有2个区域市场,即东北和西南,各百万平方公里左右。中国的优势是人口,后来又逐渐加上了交通便利,才逐渐将本来被分割的市场建设成为一个世界性市场。
在这个时空,李思华的“宏图大志”,是要在本土先建设完成至少2个,甚至是3个世界性市场,上海为“口”的东部大市场,不过是其中的1个。
她的思考是:
第一个大市场,自然是传统的东部大市场,面积稍有点小,约250万平方公里,但优势是人口密集,届时会远远超过3亿人的阀值,而且这里是全球最适宜人类生存的不多的地域之一。
如果能按照目前地缘战略的规划,最终实现控制了第一岛链,那么这个大市场,就有全球最安全的海域。各种发展条件就非常好,这个区域的资源需要加上海外资源的补充,所以对上海的定位本身包括这种长远的考虑。
第二个大市场,则是西南大市场,必须拿下东南亚半岛,就包括这方面的顶层设计。按照她的地缘战略,东南亚纳入285万平方公里,加上西南数省的100多万平方公里,整体就正好是一个400万平方公里出头的世界性市场。
这里同样资源丰富、人口密集,只是交通建设的压力很大,但安全性非常好,特别适合作为军事大工业等重化工业的长期性发展区域。
第三个大市场,是东北大市场,现在她还没有把握。东北气候寒冷,但土地肥沃、资源丰富、地势平坦适合部分重化工业。
这个大市场的核心问题,就是外东北问题。由于失去了外东北,包括东三省(此时是东九省)和后世内蒙东部、河北北部在内的完整“东北”,面积大约是250万平方公里,而且资源结构不完整,也就难以发展成世界性市场。
原时空东北的衰落在她看来,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自身无法构成一个世界性市场,所以东北只能是东部大市场的附庸,一旦东部大市场内自身的工业等发展起来,东北由于地理劣势,就必然走向衰落。
但是!如果能收回外东北,那么东北几乎一切的不利条件,都能得到化解。外东北100多万平方公里,加上内东北,正好也构成了一个约400万平方公里的大经济区,而且资源结构完整化了,外东北的煤炭、铁矿和其它金属矿,以及油气资源等,都很丰富。
所以虽然“苦寒”,但在国家资源倾斜下,仍然能够发展出3亿人以上的世界性市场。
如果中国收回了外东北,就逼迫苏联从“双头鹰”变成了“欧洲鹰”,他们在远东失去了经济和基地支撑,与中国冲突的话,必然保不住远东。而收回库页岛等第一岛链的北段,也让东北大市场的安全性得到极大的提高。
西方是2个世界性市场,而按照李思华的计划,如果未来中国能够发展出3个世界性市场,那么在产业的长期竞争上,就占据了真正的优势。现代重要的产业,无不是在市场需求的引导下,逐渐成长壮大和取得优势的。
苏联也一度勉强成为了世界性市场,经济和人口重心区域达到了400万平方公里,人口2。8亿,加上附庸的东欧市场,总人口4。3亿。但在崩溃后,人口只有1。4亿,经济区域不到250万平方公里,俄国就只剩下了半个大市场,这样的市场就带不起大科技大产业的发展。后来人们称俄罗斯是“大号的沙特”,只靠卖资源,而科技产业却起不来,根本上,不谈什么民族性,就是因为它没有大市场的支撑,产业拉不起来嘛。
欧盟内部矛盾重重,但是德国和法国一直在拼命维持,最重要的动力,还是为了维持一个世界性的大市场。
按照这样的顶层设计,就可以理解李思华对于上海的经济定位。
每一个世界性的大市场,必须具备几乎完整的产业链,从第一产业即农业,从大工业、重化工业到轻工业、加工业,从商贸服务业到科技产业,在一个大市场内要得到解决,并且具备自身足够的消费力,支撑这些产业的发展。
新中国的交通建设,需要持续几十年的“高频建设”,只有在交通极为便利,以及通讯极为便利的类似二十一世纪的条件下,才能将这3个大市场全部打通,最终实现为一个全国性的超级统一大市场,李思华前世,中央一直到了2022年,才开始实现统一大市场的最后一步。
上海所在的东部大市场,实际上就是传统汉族的南北中心区域,北面的河北大部、平津、河南、山西、山东、安徽,南面的江苏、浙江、上海、江西、福建、广东、湖南、湖北、海南。
在这个大市场,李思华计划的是3个超级城市。
第一个就是上海一直到苏州的未来“沪苏市”,按照绿植比1:5的城市安全原则,让上海不是摊大饼发展,而是向苏州方向发展,一直到最后两个城市融为一体,在5倍的绿植比下,上海的面积在未来自然是极为庞大,只有将苏州纳入,才能撑得起需要的土地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