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大佬都这样,其它欧洲小弟也就没有什么可说的,法国人最不情愿,可也不是傻子,在嚷嚷了一阵之后,也只好承认现实,他们与英国的处理态度是一样的。
今天的仪式非常简单,西华军入驻,西华代表与各租界的代表签署移交确认书,当然西方各国的态度是,配合移交,但不承认移交是合法的。西华当然也不去管他们这些小动作,一切都是实力决定的。
西华军入驻各租界,上海滩的鞭炮声,就像是过年一样,响了一整天,这是中国人重新站起来的日子!
在李思华的管控下,与前世有了很大的不同。例如前世,新政府曾经与投机商人发生激烈的物资和物价的战争。在这个时空,却连涟漪都没有荡起。因为一开始,就建立了强力的华货销售网络,准备的粮食、布匹、各种工业品,从西华根据地流水一般地流入上海。
看到这种架势,前期有囤货的投机商人都傻眼了,他们忙不迭地抛货都来不及,还囤积居奇?谁不知道西华早就是半壁江山,生产力不知道有多少。而且他们还得偷偷地抛,西华规定,个人或者企业拥有超过一定量的民生关键物资,必须报备,否则就会被认为恶意投机,不仅要被没收,还要进监狱。已经有不少投机客被抓,搞得人财两空。
物价就更不要说了,此时西华的工业建设,已经渡过了初期困难的阶段,各种民品也开始大量出货,由于长江物流便利的关系,价格可以压得很低,那些投机客手中的洋货,根本比不过,所以绝大多数的投机客,这段时间都是苦不堪言,货越多,亏损越多。
尤其是粮油布肉这些生活“刚需品”,西华的供销社系统一早就进入,很快在上海就建立了密集的网点,他们在郊区还建立起大量的仓储系统,形成了稳定快捷的物流体系。
关键是西华完成对一个人及其家庭的甄别,就开始发放票证,例如粮票、油票、布票和肉票,这个家庭立即就能获得基本“保供”,以最便宜的成本价获得家庭当月的基础生活保障,他们在供销社网点就能够完成全部及时的提货,根本无需再在商业市场上花费高价。
所以粮食投机商是最惨的,已经有好几位跳楼了。
与前世还有很大不同的是,李思华反其道而行之,几乎规避了使用上海大量的“民主人士”。
在日军撤离后,很多逃到苏南甚至是香港的人士都回归上海。在她前世,国家是希望这些人共同建设国家,利用他们的力量稳定上海,所以比较“纵容”,但李思华在这个时空,觉得完全没有必要。
所有新上海的干部,几乎完全是纯西华体系的,上海的书记和市长,陈毅和姚斌,对于那些络绎不绝拜访他们的“民主人士”,确实很客气,但也就是客气而已,他们很清楚李思华的态度,只要你们遵守西华法规,在上海你们就是自由的,但想要什么特权或特殊待遇,那就见鬼去。
这就是李思华的组合拳,在她看来,城市管理的核心,和企业管理的核心一样,最基础的就是“人财物”。
城市的“人”,就是组织,西华自己完全控制的组织。建立了良好的基层组织,就将城市的人口纳入了有效管理,可以让计划的各种政策深入到每一个人,从而取得良好的效果。民事调查民警、民兵组织、居委会和街道社区办,这一套体系建立起来,就能够保证各种行动的有效性。
城市的“财”,就是货币,让西华人民币成为唯一货币,同时整理银行体系,形成金融市场,人民币就可以流通起来,而货币是经济的血液,血液流通,经济就活了。
城市的“物”,就是物资和流通,生活需要物资,生产需要物资,就连货币,也必须有物资作为后盾。大城市更是如此,没有足够的物资,价格就不能稳定,经济和商业也就没有“可预期性”。所以供销社+分布式网络仓储+整合物流体系这一套迅速地在上海建立起来,就可以保证物资和流通。
人财物三者俱备,上海就迅速地稳定了下来,接下来,就可以对“发展”谋篇布局了。
第188章蒋介石你应该叛党了??
6月初的长沙,已经显得炎热,中山路上,行人熙熙攘攘。
周恩来在时任国民党湖南省主席张志忠的陪同下,正饶有兴趣地打量着长沙街头,长三角大量南迁人口的到来,让这个城市有着畸形的繁华。
在中央军的压迫下,原来独霸湖南的军阀何建被迫下台,黄埔系的张自忠也得以出任国民党湖南省主席。经过西华与国民党的沟通,周恩来亲自出访国民党此时中央所在的长沙,首先接待他的,就是张自忠,今天他请周恩来来品尝长沙小吃,试图为谈判先营造一点轻松的气氛。
张自忠带周恩来来的,正是长沙最繁华的八角亭、司门口、红牌楼一带,“建筑多仿西式,行人杂沓,景象殷阗。”
这里有着豆腐脑、绿豆粉、绿豆稀饭、油煎臭豆腐这些常见的点心,也有“高尚”点的饭店,提供兴官板鸭、虎皮扣肉、玉蚕名粉等长沙长名菜和名点。
在民国阶段,长沙的交通算比较好的,省内的公路有4000公里,与临省之间几乎都开通了公路,所以长沙在抗日开始后的民国,得到了很大的重视。
张自忠在边上,观察着周恩来的脸色,看到他饶有兴致,心里有点安慰。但内心还是叹息了一下,他并不看好国民党还能做什么挣扎,西华太强了,他效命国民党十几年,看起来也很快会走到尽头。
蒋介石这个时候,当然知道周恩来已经抵达长沙。他很清楚周恩来为什么而来,周恩来是中共最高层的一员,他的到来,即表示对于双边谈判的重视,所以周恩来肯定有决策权,同时也是给他蒋介石压力,一旦谈崩了就没有下一次了。
西华的大军,已经开始在河南南部、安徽西部和浙江西部三处集结,按照军统和中统的情报,出现了6个集团军的番号,那就是90万人,国民党的军队此时还有200万人左右。但他很清楚,就算国军有300万、400万人,也不是西华这90万人的对手。
在淞沪会战中,他最精锐的60万部队,都不是日军20多万人的对手,何况西华?从西华与日军的会战来看,伤亡的交换比一直保持在日军的15甚至是18,而且日军打到现在,一个堪称小胜利的战役都没有,完全是屡战屡败。他的国军,又凭什么与西华拼命呢?
实际上,蒋介石知道,不要说军阀部队了,就算是中央军里面,也有很多人不想打了,明知是死,又有多少人慷慨赴难的?这又不是国战,而是内战,士气早已不能再低了。
在日军退出江南,失守江浙沪后,他和国民党的高层,都很清楚,原来试图坐观西华与日军鏖战的如意算盘,已经不可能了,西华怎么可能放着他们在背后不管?必然要“攘外必先安内”。
他的内心满是悲凉,就在4年前,他还是踌躇满志,似乎统一大业的完成,就在眼前。可是西华的出现,让这一切都成为了泡影。他对于西华满腹怨恨,仇恨至深,可是这又有什么用呢?实力才是一切!